您的位置 首页 > 古文赏析

诗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_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_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1.国学经典哪个出版社的

2.154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3.朱熹《诗集传》的体例是什么?

4.125 诗经·国风·唐风·采苓

诗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_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国学经典哪个出版社的

       问题一:国学经典都有哪些 哪家出版社的国学经典比较有权威 国学经典包罗甚广,难以一一详述。入门学习建议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上下册)。若需进一步研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三经译注”是不错的选择。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国学经典品质不错

        问题二: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国学著作比较好? 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都不错。

        两个出版社都是国学这方面的权威,都是由专家校对、审核的,版本绝对是国内最好的,而且注释什么的也比较精到。但是中华书局的书较适合研究,尤其是繁体竖排本。当然也有简体横排本,但是比较少。上海古籍的书有繁体竖排、繁体横排、简体横排三种,更适合自己兴趣阅读。

        问题三:哪个出版社的国学经典书是全文版的 不清楚你所说的全文是什么意思,不过说到国学经典,应该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版本最好

        问题四:学国学 选哪个出版社的图书 必须是中华书局的啊,上海古籍出版社也还好~

        问题五:国内哪家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古籍类图书最好、最有权威? 说哪家最好,其实不准确,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都非常优秀,各有千秋。商务印书馆比较侧重学术著作,中华书局比较全面,激海古籍有所侧重,三联书店也出版过如钱穆系列著作。从质量上来说,我喜欢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

        问题六:国学书籍诗经哪个出版社的好 首选上海古籍和中华书局,不过中华书局的书有点小贵。

        其次浙江古籍等也出过一些不错的国学古籍版本。

        建议看上古与中华的带原文的译注本,不要看解读本等心灵鸡汤。

        问题七:国学经典大学小学生学习哪个版本好 每日阅读,练习一天,记录每天,有中国经典阅读文字贴纸,人手一个全国学校经典诵读笔记本的副本。从5月19日,彭州中学实验学校拉开了新一轮的中国经典学习活动。

        弟子规,圣人培训......人是天生的好......伴随着朗读波,中国经典的日常学习活动的彭州中学实验学校开始。从5月19日上午,我校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国经典学习活动,每天早晨开始前15分钟可以早读时段,类为首的那一天值班早读导师,所有学生按照范霍恩在学校读书的记录,大声背诵中国经典阅读;每天中午前十五分钟,率领由班主任,每个学生必须“描红”,写了一个在中国经典的书法作业的内容午自习班;每天晚上,学生笔记本,记录1天学习经验。

        在这一事件中,学校花了很大的力气,广告公司与我市携手合作,使学生,教师,读者与中国经典,字贴纸,笔记本,达到手的大小,力求在这一轮的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不走过场,注重实效,为期三天的实践,本轮活动和建设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前一段时间,并积极向教学生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国经典我校的活动推向了 *** ,让每一个学生长大沐浴在浓郁的中国文化具有一种气质。

        问题八:国学经典诵读那个出版社的适合一年级 推荐育灵童出版社经典诵读系列!儿子一直在用,感觉很好,不用花时间自己筛选。

        字大、有拼音、配乐诵读、专业播音员朗诵。如果感觉买着贵,网上可以下载PDF书和诵读音频,自己打印着看!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经典之经、史、子、集卷:

        经部:

        《论语》(上下2册)、《孟子(选)》、《大学 中庸 》、《诗经(选)》、《左传(选)》

        史部: 《史记(选)》

        子部:《老子》、《庄子(选)》、《孙子兵法》

        集部:《唐诗选》、《宋词选》、《历代诗歌选》、《历代美文选》

        蒙学读物:《笠翁对韵》、《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百家姓》

        西方文化经典之诗歌、散文、戏剧、演讲辞、儿童文学篇

        《经典诗歌精选》

        莎士比亚《Sonnets十四行诗》、雪莱《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聂鲁达《Ode To The Sea致大海》等

        《经典散文精选》

        柏拉图《The Apology of Socrates 苏格拉底的辩护》、培根《Of Studies论读书》、海伦?凯勒《Three Days to See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经典戏剧精选》

        克利斯朵夫.马洛《Doctor Faustus 浮士德》、莎士比亚《Hamlet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等

        《著名演讲辞精选》

        托马斯.杰弗逊《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独立宣言》、林肯《The Getty *** urg Address by Abraham Lincoln葛底斯堡演说》、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等

        《儿童文学精选》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Fairy Tales (Excerpt)安徒生童话选》、《Aesop’s Fables(Excerpt)伊索寓言选》、《Nursery Rhymes(Excerpt)儿歌选》 等

        问题九:在卓越买国学经典哪个版本比较好? 中华书局的比较好 其他的有些排版不好 有些就是扯淡

        问题十:像四书五经这些国学不同出版社的书什么区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肯定会有差别的,就像读同样一本书,每个人理解不一样。这种经典著作,很多专家、学者会对其评头论足,这样学术才能进步,不然你以为我们国家每年招研究生是干嘛的?,更多出版相关问题可以咨询我们,树上微出版很高兴为您解答。

154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析,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诗经》全注本,如陈子展《诗经直讲》等)

       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楚辞》全注本)

       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5、《论语新解》,钱穆注解,三联书店。(亦可用其他《论语》全注本)

       6、《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7、《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老子》全注本)

       8、《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庄子》全注本)

       9、《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0、《汉书》,(东汉)班固著,中华书局。

       11、《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六朝文絜译注》,(清)许梿选,曹明纲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5、《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陶渊明集》全注本)

       16、《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或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17、《搜神记》,(晋)干宝著,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18、《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大型唐诗选注本,包括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乃至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陈伯海《唐诗汇评》)

       19、《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李白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李白诗选》)

       21、《杜诗镜铨》,(清)杨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杜甫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杜甫诗选》)

       22、《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王维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王维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撰、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诗歌集解》)

       23、《唐宋八大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教育出版社。(亦可用类似选本,或高海夫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24、《古文观止译注》,(清)吴调侯、吴楚材选,李国章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5、《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

       2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7、《宋词三百首》,朱孝臧选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8、《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9、《陆游诗选》,游国恩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0、《稼轩词编年笺注》(修订本),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1、《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

       32、《全元散曲》,隋树森辑,中华书局。

       33、《明诗选》,杜贵晨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明诗选本,如《明诗别裁》之类)

       34、《清诗精华录》,钱仲联、钱学增选注,齐鲁书社。(亦可用其他清诗选本,如《清诗别裁》之类)

       35、《近代诗钞》,钱仲联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近代诗选本。)

       36、《琵琶记》,(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7、《西厢记》,(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8、《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9、《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0、《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版本,以下诸书同)

       42、《水浒传》,(明)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3、《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4、《红楼梦》,(清)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5、《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6、《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7、《老残游记》,(清)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8、《孽海花》,(清)曾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49、《中国文化读本》,董乃斌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50、中国文学史,在章培恒、袁行霈、郭预衡主编的三种或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中,任选一部通读。

       5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或单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5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著,马美信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

       5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54、闻一多《唐诗杂论》,见《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亦有其他版本及单行本。

       55、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5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57、《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册),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58、《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撰,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文心雕龙》全注全译本)

       59、《诗品集注》,曹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60、《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撰,人民文学出版社。

       61、《艺槪》(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62、《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有多种注释本,均可参用)

       63、《经典常谈》,朱自清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4、《经子解题》,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5、《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

       66、《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67、《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68、《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朱熹《诗集传》的体例是什么?

       长,实在是长。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诗共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全诗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作品名称:豳风·七月

        作品别名:七月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七月流火2,九月授衣3。一之日觱发4,二之日栗烈5。无衣无褐6,何以卒岁7。三之日于耜8,四之日举趾9。同我妇子10,馌彼南亩11,田畯至喜12。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13,有鸣仓庚14。女执懿筐15,遵彼微行16,爰求柔桑17。春日迟迟18,采蘩祁祁19。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0。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21。蚕月条桑22,取彼斧斨23,以伐远扬24,猗彼女桑25。七月鸣鵙26,八月载绩。载玄载黄27,我朱孔阳28,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9,五月鸣蜩30。八月其获,十月陨箨31。一之日于貉32,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33,载缵武功34,言私其豵35,献豜于公36。

        五月斯螽动股37,六月莎鸡振羽38,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39,塞向墐户40。嗟我妇子,曰为改岁41,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42,七月亨葵及菽43,八月剥枣44,十月获稻,为此春酒45,以介眉寿46。七月食瓜,八月断壶47,九月叔苴48,采茶薪樗49,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50,十月纳禾稼51。黍稷重穋52,禾麻菽麦53。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54。昼尔于茅,宵尔索绹55。亟其乘屋56,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57,三之日纳于凌阴58。四之日其蚤59,献羔祭韭60。九月肃霜61,十月涤场62。朋酒斯飨63,曰杀羔羊。跻彼公堂64,称彼兕觥65,万寿无疆66。[1]

        豳(bīn)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豳,古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七月流火: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为豳历纪日法。觱(bì)发: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卒岁:终岁。

        于耜(sì):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于,犹“为”。

        举趾:举脚而耕。趾,足。

        妇子:妻子和小孩。

        馌(yè):馈送食物。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春日:指二月。载:始。阳:温暖。

        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懿(yì):深。

        微行:小径,小路。

        爰(yuán):语词,犹“曰”。柔桑:初生的桑叶。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公子,指国君之子。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蚕月:指夏历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女桑:小桑。

        鵙(jú):鸟名,即伯劳。

        玄: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朱:赤色。阳:鲜明。

        秀葽(yāo):言远志结实。葽,植物名,今名远志。

        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于貉:言举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貉,通“祃”。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

        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

        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

        私其豵(zòng):言小兽归猎者私有。豵,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动股:言斯螽发出鸣声。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

        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穹,穷尽,清除;一说空隙。窒,堵塞。

        向:朝北的窗户。墐(jìn):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曰:《汉书》引作“聿”,语词。改岁: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菽(shū):豆的总名。

        剥(pū):打。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壶:葫芦。

        叔:拾。苴:秋麻之籽,可以吃。

        薪樗(chū):言采樗木为薪。樗,木名,臭椿。

        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禾:此处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功,事。

        索绹(táo):打绳子。索,动词,指制绳。绹,绳。

        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

        冲冲:凿冰之声。

        凌:指聚集的水。阴:指藏冰之处。

        蚤:取。一说通“早”,古代的一种祭祖仪式。

        献羔祭韭: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肃霜:犹“肃爽”,深秋清凉的样子。

        涤场:清扫场地。一说即“涤荡”,草木摇落无余。

        朋酒:两樽酒。

        跻(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称:举起。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万:大。无疆:无穷。[2][3][4][5]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5]

        《豳风·七月》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崔述《丰镐考信录》认为:“此诗当为大王以前豳之旧诗,盖周公述之以戒成王,而后世因误为周公所作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说:“《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彼时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其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3][4][5]

        《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此诗反映了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因为它的作者是部落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正如宋人张俞的《蚕妇》诗所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豳风·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首诗还体现了风雅颂相结合的特点。全诗随着叙事的需要用风用雅或用颂。三者结合起来运用,就形成了此诗朴实清新的风格、文雅华美的特点和庄重颂祷的特征。[5][6]

        汉代郑玄:“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谓蟋蟀也。言三物之如此,著将寒有渐,非卒来也。”(《毛诗传笺》)

        宋代张文潜:“《诗》三百篇……非深于文章者不能作,如‘七月在野’至‘入我床下’,于七月以下,皆不道破,直至十月方言蟋蟀,非深于文章者能为之邪?”(吕本中《童蒙诗训》引)

        宋代朱熹:“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享也节。此《七月》之义也。”(《诗集传》)

        明代孙鑛:“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虫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如意,固是叙述忧勤,然即事感物,兴趣更自有余,体被文质,调兼雅颂,真是无上神品!”(《评诗经》)

        清代姚际恒:“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诗经通论》)

        清代方玉润:“此诗之佳,尽人能言。其大旨所关,则王氏云:‘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简。’数语已尽其义,无余蕴矣!”“今玩其辞,有朴拙处,有疏落处,有风华处,有典核处,有萧散处,有精致处,有凄婉处,有山野处,有真诚处,有华贵处,有悠扬处,有庄重处。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见臻此境界。”(《诗经原始》)

        清代牛运震:“‘嗟我妇子’数语作悲苦气息,妙。一时风俗安和,正忾然可思。”(《诗志》)

        清代崔述:“玩此诗醇古朴茂,与成、康时诗皆不类。”(《丰镐考信录》)[1][2][3]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0-61

        [2] 李山 解读.诗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99-204

        [3]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99-307

        [4]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209-214

        [5]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96-301

        [6]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7-19

125 诗经·国风·唐风·采苓

       《诗集传》

       《诗集传》是一部有影响的《诗经》旧注,这不仅由于它的作者朱熹是宋代有名的大儒、理学的集大成者,更由于它能打破前人成说,探求诗篇本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俗简明的《诗经》读本。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遯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曾任地方官多年,又数次被朝廷征召,任秘阁修撰等职。晚年徙居建阳考亭(今福建建阳县西南),又主讲紫阳学院,故又别称考亭、紫阳。他一生致力于理学的研究和文献的整理,《诗集传》就是他整理古文献的一部重要著作。

       朱熹作《诗集传》的时间,前人已有考证,本来不存在什么问题。但现在最容易见到的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的排印本“用别本增补了宋本失去的序文”(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出版说明》),而序作于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似乎这就是今本《诗集传》成书之时。其实并非如此。朱熹注《诗经》,前后有两个本子,开始时,他沿用汉唐以来的传统说法,依据“诗序”解诗,大约于淳熙四年完成,这是旧本《诗集传》,今已不传。后来他觉察到用“诗序”解诗“多所未安”(《晦庵集·答潘文叔书法,于是“改从郑樵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诗篇本身中求其含义;据清人王懋竑考证,这个本子作于甲辰(1184)年以后,完成于丁未(1187)年以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诗集传》,也是后人评论及本文介绍的对象。至于上海编辑所排印本所增补的序文,“乃先生丁酉岁用小序解诗时所作”,是“诗传旧序”(《诗传遗说》朱鉴注),后来修成的新本《诗集传》本来是没有序文的,因此,把那篇旧序说成是今传宋刊本“失去”的而加以增补,是不妥当的。

       《诗集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而从诗篇本身中探求其原意。所谓“诗序”(分为大序、小序),是附列于《诗经》每篇前面解说诗篇意旨的一般说明,为汉代毛公传授的毛诗中所独有。它是对《诗经》的一种解说,现在一般认为出于汉人之手,穿凿附会之处极多。“诗序”列在诗篇前面,本身就会造成“未读经文先读诗序,序乃有似诗人所命之题,而诗文反若因序而作”(《经义考》吴澄语)的误解,再加上经师们把“诗序”说成是孔子、子夏等圣贤所作,当作解诗的依据,其结果,诗篇本身的含义反而被遮盖、歪曲了。到了宋代,郑樵首先作《诗序辨》,剥除了“诗序”的神秘色彩,指出它不过是经师们的一种解说。朱熹进一步考证,辨析“诗序”得失,在历史上第一个摈弃“诗序”解诗的传统,只从诗篇之中探求本意,其开创之功是极为巨大的。他所主张的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只将四字成句的诗读却自分晓”(《诗传遗说·陈文蔚录》),是理解、研究《诗经》的正确方法,在今天也有很大意义。

       由于《诗集传》摈弃了“诗序”的曲解,而从诗中探求本意,所以得到了许多正确的解释。例如看到了《诗经》中有征夫怨妇之诗,认为《唐风·葛生》是写“妇人以其夫久从征役而不归”的心情,《鸨羽》是“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这比“诗序”所说的“刺晋献公也”“刺时也”,显然更为合理。他还看到其中有爱情诗,认为《邶风,静女》是“*奔(朱嘉对自由恋爱的蔑称)期会之诗”,《卫风·木瓜》是“男女相赠答之词”;而“诗序”认为是“刺时也”、“美齐桓公也”,则完全是曲解。

       “诗序”是解释《诗经》流传已久的传统观点,朱熹破除“诗序”,就引起了宗序、驳序两派的长期争论,还争论《诗经》中有没有爱情诗(他们称作“*诗”),不过他们大多数是从封建教化观点、从维护正统儒家学说出发的,不是为了探求诗篇本意,这里不加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国风·唐风·采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美,给读者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作品名称:国风·唐风·采苓

        作品别名:唐风·采苓

        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⑵。人之为言⑶,苟亦无信⑷。舍旃舍旃⑸,苟亦无然⑹。人之为言,胡得焉⑺?

        采苦采苦⑻,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⑼。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⑽,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⑾。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1]

        ⑴苓(líng):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俞樾《群经评议》:“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一说为莲。旧注或谓此苓为甘草。

        ⑵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

        ⑶为(wěi)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

        ⑷苟亦无信:不要轻信。苟,诚,确实。

        ⑸舍旃(zhān):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⑹无然:不要以为然。然,是。

        ⑺胡:何,什么。

        ⑻苦:即所谓的苦菜,野生可食。

        ⑼无与:不要理会。与,许可,赞许。

        ⑽葑(fēng):即芜菁,又叫蔓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⑾从:听从。[2][3]

        攀山越岭采茯苓啊采茯苓,那苦人儿伫立在首阳山顶。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不要信啊没有一句是真情。干脆抛弃它们吧抛弃它们,切莫信以为真清者自然清。那些造谣生事的长舌妇们,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攀山越岭采苦菜啊采苦菜,那苦人儿寻到首阳山下来。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你不要自乱阵脚参与进来。轻轻拂去它们吧拂去它们,切莫信以为真真相终大白。那些流言蜚语的制造者们,一无所得枉费心思空挂怀!

        攀山越岭采芜菁啊采芜菁,那苦人儿转到首阳山之东。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最好堵上自己耳朵不要听。不要太在意它们吧别在意,千万别听雨是雨听风是风。那些以造谣传谣为乐的人,能得到什么最终两手空空![2][3]

        此诗的写作目的是劝诫不可听信谗言。关于此诗的本意,历代一般论家都说是讽刺晋献公的。《毛诗序》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进一步申述其旨说:“献公听谗之事,莫过于杀太子申生,诗必为是而发。《序》不言者,人所共喻,无待更言也。”吴氏这一推断,虽无信史可征,但不为无据,姑录以备考。[2][3]

        这是一首劝诫世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歌。此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此诗三章,先后告诫人们对待谣言要有三种态度“无信”、“无与”、“无从”。“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意思是说,首先要认识到它不可信,其次要不参与传播,第三要不能听信折磨自己。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复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要舍弃它们,不要信以为真,因为这世道很复杂,人心不古比比皆是,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之事不绝如缕。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2]

        宋代朱熹《诗集传》:“比也。此刺听谗之诗。言子欲采苓于首阳之巅乎?然人之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为信也。姑舍置之,而无遽以为然,得察而审听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或曰:兴也,下章仿此。”

        明代戴君恩《读诗臆评》:“各章上四句,如春水池塘,笼烟浣月,汪汪有致。下四句乃如风气浪生,龙惊鸟澜,莫可控御。”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通篇以叠词重句缠绵动听,而姿态亦复摇曳。”[1][2]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9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39-241

        [3]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41-143

       好了,关于“诗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诗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