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诗人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_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什么意思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_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什么意思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曹操的观沧海全诗是什么?

2.东临碣石以观仓沧海的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仓沧海的译文和作者介绍

3.观沧海东临碣石原文及翻译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意思 有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古诗原文和翻译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翻译

6.观沧海的东临碣石原文及翻译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_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什么意思

曹操的观沧海全诗是什么?

       《观沧海》中“萧瑟”的意思是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

       观沧海

       曹操 〔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东临碣石以观仓沧海的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仓沧海的译文和作者介绍

       --------作品原文--------

       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翻译--------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相关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很,程度副词。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作品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观沧海东临碣石原文及翻译

       1、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3、作者介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意思 有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古诗原文和翻译

        观沧海(东临碣石)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东临碣石)全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观沧海(东临碣石)对照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翻译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词句出自曹操的《观沧海》

        2、《观沧海》全文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译文为: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的东临碣石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三国

       译文对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注释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东临碣石文言文翻译

        观沧海的(东临碣石)原文及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是我们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你对它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观沧海(东临碣石)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作者

曹操 (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全诗赏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观沧海改写

        “驾!驾!驾!”刚刚打赢了乌桓之战的我骑着战马走在队伍中间,身边是我们侍卫,身后是我的.军队,他们身上带着一股英气,那是胜利者才有的气度,那是来自对未来无限期望的自信。面对恐惧,我不害怕;面对困难,我不退缩;面对强大的对手,我勇往直前!这天下还有谁能胜过我?我在心里大喊着:“江山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我们的!”

        翻过的一座座山,越过的一条条河,那在我们脚下延展的路啊,都因我的自豪而变得微不足道,坦途通天。当我一直向东走时,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大海,那波澜壮阔的海面啊,如画卷一般在我面前展开!于是我登上碣石山,想看清楚这辽阔的沧海。

        站在碣石山上和坐在沙滩上看到的大海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你看呐,那翻滚的大浪,那高高耸立的山岛,树木一丛丛生长着,连小草也争先恐后地抢着钻出地面。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我感到一切充满生机和希望。

        突然,秋风吹了过来,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但那一股刺骨寒意又令我感到无比凄凉。冰冰的、凉凉的、萧瑟的秋风拂过我的脸颊,使我忍不住心生悲凉。不知怎么,我突然莫名的想到了我,想到了周围的那些非议和离我远去的人。是啊!“曲高和寡”,谁又能理解我呢?

        当我再次看向那一片深蓝色的大海时,天哪,我怎么仿佛感觉未知而深邃的银河日月都像是从海里走出来似的!茫茫大海与天相接。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都仿佛任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明月,耿耿繁星,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这沧海,真可谓包罗宇宙,总揽时空!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的沧海,令我震撼,令我着迷,令我心有所感。

        我今天真是幸运极了,但并不是因为我打了胜仗。而是在我人生这样膨胀的顶点,沧海让我看到了自然的辽阔,和我的渺小。也许,正是因为我如同沧海一粟,也才有更辽阔的天地供我奋战!啊!那么请让我高声吟诵,用吟诵的歌声来表达我的情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观沧海(东临碣石)原文及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2. 东临碣石的解释

        东临碣石的解释: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出自唐朝诗人曹操的古诗作品《观沧海》第一句,其全文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3. 乔忠延写的东临碣石观沧海的全文

        秋风萧瑟,百草丰茂。

        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回来了,车辚辚,马啸啸,胜利的旌旗漫天飞扬。抵临碣石,眼前蓦然开阔,大海浩翰,洪波翻涌,他勒缰远眺,禁不住以歌咏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时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 一千八百年后,我循着曹操的马蹄东临碣石,来到了秦皇岛,来到了北戴河。

        我看到了大海的明洁,也看到了大海的混沌。我享受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明洁,也感受到了清浊交织,迷茫混沌的世态。

        这无垠的海水,用明镜般的屏面摄照了曹操,也摄照了秦始皇、隋炀帝、唐太宗以及许许多多的前尘旧事,尘色的弥漫使那海水咸腥了好多,深沉了好多,好多好多的世理浓烈得难以化开。我站在碣石旁边,久久地领悟着,领悟着,突然心胸豁亮,原来东临碣石,不仅可以观览大海,而且可以观览沧桑。

        事后三思,我实在有些唐突,有些冒昧,魏武帝曹操是何等人士!虽然戏剧舞台上总将他涂成个阴险狡诈的白脸,可是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他驰骋疆场,统一北方,不愧为一代枭雄呀!我乃一介匹夫,草木凡胎,怎么敢妄自篡变他那令世人称颂的名句呢?请你谅解,我决没有贬损这位枭雄的意思,只是觉得他匆匆太匆匆,也许是南国战事催征人,未及落地他便策马离去,当然就难以读懂大海了。 倘若那日曹操在海滨伫足,最好把他的帅帐驻扎在拍岸的波浪旁边,那么,晨昏的迷蒙,阑夜的涛语,都会启悟他,警策他,改变他,说不定会由于他的改变而改变了历史的运行足迹。

        那时候,大海的收藏还不像刻下这么繁丰,但是已装下了叱咤风云的赢政。赢政来时何等荣耀,何等威风!六国毕,四海一,一个秦字大旗遮掩了神州大地!赢政得意:"嘻嘻三皇,咦咦五帝,哪一个能和我比肩而立!"因而,他玩了一把新鲜的,不再称王,也不称皇,更不名帝,而是既要当皇又要当帝,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多么光彩,多么荣显。他要这光彩,这荣显,万岁万岁,永远永远。

        北面高筑长城,莫让外夷侵扰;域内焚书坑儒,莫让刁民叛乱。这还有什么心头之患?没了!好吧,那就派人乘船出海,去烟波蜃楼间求取仙丹。

        哈哈!吞服了仙丹咱就返老还童,永享天下了。顿时,碣石陡然变矮,浩渺的大海看见了拔地而起的行宫,和在宫楼上痴目观望的秦始皇。

        仿佛是海水打了个转,翻了个滚,一眨眼功夫,魏武帝到来时秦始皇却早没了踪影。不光秦始皇不见了,他痴望大海时依凭的宫楼也不见了。

        如果真要找点和堂堂皇帝有关的景物也不难,眼前就有残破的长城和一座时新的庙宇。庙里供奉的竟然是哭塌长城的那个孟姜女。

        孟姜女?正是。这不是明目张胆往秦始皇脸上泼污水吗?是,又能怎么样?你能吞并六国,你能焚书坑儒,你却无法叫神仙免你一死!死了,死了,你能把这身后的事怎么得了!碣石畔布陈着多么醒人的世理啊,可惜匆匆赶路的曹操与之擦肩而过,懵懵懂懂奔向前方,奔向沙场,奔到南国赤壁,让周郎一把大火烧着营帐,烧着衣袍,连眉毛胡子也烧焦了。

        我真替曹操惋惜,假如他东临碣石,不仅观沧海,而且观沧桑,那该多好呀!可惜世事不会重来,乾坤难能旋转,他错过也就错过吧,后人总不该一错再错吧!瞧,这海滨又来了一位皇帝,谁?隋炀帝。隋炀帝是个落下千秋骂声的皇帝,古往今来,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骂他的。

        骂归骂,一边骂人家,一边在人家开挖的大运河里行船,运粮,运草,运一切自家需要的东西。公道说,这皇帝还有那么点真本事,他东临碣石或许就是上苍让他清醒头脑洗涮骂名的最好机遇。

        遗憾的是,他喜形于色,忘情于水,吟过"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又吟"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重又坠入秦始皇的仙幻神境了! 也许,这句"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对他人有些费解,而对于我这位土生土长的临汾人来说,这俨然是一把打开隋炀帝心灵的钥匙。早先,我的家乡名为平阳,从帝尧建都立国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名字。

        哪料到他们杨家抢了外孙的天下,又怕别人从自己手中抢去,听到"平阳"就神经过敏,这不是要平掉我杨家的江山社稷吗?不好,慌忙下令改名,平阳改成了临汾。临汾西面有座山,山不算高,却有仙则名,名气大得很,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连历史深处的庄子也向往这仙山琼阁,大笔一挥,《逍遥游》此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这么惹人心乱神醉的体态姿色,隋炀帝肯定为之倾倒过不止一次!然而,到了碣石,见了大海,一眼瞅着海市蜃楼,马上迷醉于这"小姑射"了,谁还敢在他耳边说起临汾神女?迷醉吧迷醉,尽管临汾还叫临汾,隋炀帝却在迷醉中丢掉了杨家的天下。 碣石和大海再见到皇帝已是唐朝了。

        其时,唐朝放射着这个星球上最夺目的光芒!那日,大海新亮出前所未见的姿容,"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来迎接创造大唐盛世的天子。李世民"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目之所及,"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思之所至,"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我真怕那能够"凝三岭"的仙气也惑乱了他的神魂,暗暗为他捏了一把汗。好在他身边有个魏征,魏征抬手击了他一掌。

4.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原发布者:yhy19830416

        观沧海观沧海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 *** 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下面学习啦我为大家带来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观沧海原文欣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原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zhì):耸立。竦,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

5. 观沧海翻译,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jié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与此。

        何:多么

        dàn

        澹 澹:水波摇荡。

        sǒng zhì

        竦 峙:峙:挺立。高高耸挺立。竦通“耸”,高。竦: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咏志:即表达心志。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6.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中学古文有吧!到了东方的碣石山上,以观看大海字面意思就是这样。

        生活在东汉末年,与蜀、吴争霸中国的魏王(武帝)曹操(公元155-220),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才华和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贡献,却得到一致的公认。

        以他为首的建安文学集团的出现(建安是汉献旁的年号),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辉煌的时期。建安诗风,一扫两汉诗家以取悦帝王为能事的浮华靡丽的颓风,苍劲悲壮,刚健豪放,被文学史家誉之为建安风骨。

        《魏书》说,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留传后世的诗作不多,只有二十余首,但可以说首首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其中的《观沧海》,是他唯一的一首纯粹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总题为《步出夏门行》一名《碣石篇》四首组诗的第一首。诗中写的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东征乌桓,胜利回师途中,时值深秋,登碣石山,所看到的渤海壮丽景色。

        《碣石篇》组诗共四首,其余三首是:描写班师归途所见的冬天地景色《冬十月》、写黄河以北的气候和民风的《土不同》和《龟虽寿》。这四首全是四言诗,四言是最早见诸于《诗经》的盛行于周代的民歌的一种诗体,在曹诗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中永吟大海的作品不少,但能与曹操的《观沧海》相匹敌的,可以说是极其少见的。你看,大海在诗人的笔下气势是何等的磅礴,景象是何等雄奇:波动不息的海水汪洋无边,碣石山与海中的岛屿耸然对峙;山下茂密的树木与丰美的水草呈现一片蓬勃的生机;寒气袭人的秋风乍起,掀动滔天的波浪;大海吞吐万物,包孕宇宙,好象连太阳、月亮、星辰和银河都闪现在无垠的海涛之中。

        诗人用海上瑰丽景色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他在战争中取胜后的那种踌躇满志、情意飞扬的心境。

7. 东临碣石的临是什么意思

        东临碣石的临释义: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东临碣石翻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出自汉代曹操的《观沧海》。

        一、临的拼音:lín 二、临的部首:丨 三、临的笔顺:竖、竖、撇、横、点、竖、横折、竖、横 四、临的释义 1、靠近;对着:~街。~河。

        背山~水。居高~下。

        如~大敌。 2、来到;到达:光~。

        莅~。身~其境。

        双喜~门。 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睡。

        ~毕业。这是我~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

        4、照着字画模仿:~摹。~帖。

        ~画。~得挺像。

        5、姓。 扩展资料一、临的字形演变 二、临的相关组词:临死、临摹、面临、降临、临淄、濒临、君临、临场、临帖、临了、临门、临到、来临、临盆 1、面临[miàn lín] 面前遇到(问题、形势等);面对:我们~着极其艰巨而又十分光荣的任务。

        2、濒临[bīn lín] 紧接;临近:我国~太平洋。精神~崩溃的边缘。

        3、君临[jūn lín] 原指君主统辖,后泛指统治或主宰:~天下。~一切。

        4、临帖[lín tiè] 照着字帖练习写字(多指毛笔字)。 5、临了[lín liǎo] 到最后;到末了:~还是决定由老王执笔。

       好了,今天关于“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