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古诗摘要_正月十五夜苏味道古诗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古诗词2.古诗《正月十五夜》注音是什么?3.正月十五夜的诗意是什么?正月十五夜原文及翻译如下: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御盯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翻译:翻译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渣高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如老尺月光洒遍每个角落,局含人们在何

1.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古诗词

2.古诗《正月十五夜》注音是什么?

3.正月十五夜的诗意是什么?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古诗摘要_正月十五夜苏味道古诗

正月十五夜原文及翻译如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御盯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翻译:

翻译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渣高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如老尺月光洒遍每个角落,局含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作者介绍:

苏味道(648年—705年),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唐代官员、诗人。“三苏”先祖。

苏味道九岁能作诗文,少与乡人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早年为咸阳尉,吏部侍桐拆笑郎裴行俭奇之,三征突厥引为管书记、监察御史。迁侍御史、凤阁舍人,长寿三年(694年)三月,初居相位,授凤阁侍郎、同凤含清阁鸾台平章事。圣历元年(698年)、长安二年(702年),又先后两次为相。中宗时以亲附张易之兄弟,贬为眉州刺史,卒于任,年五十八。赐冀州刺史。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古诗词

1、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唐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灿烂。城门打开铁锁,红光辉映石桥。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歌女花枝招展。边走边唱《梅花落》。禁卫军特许通宵欢庆,计时器不要紧催天亮。

2、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3、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唐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译文: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

4、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唐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5、观灯乐行

李商隐——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译文: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元宵盛况,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

古诗《正月十五夜》注音是什么?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按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赏月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元宵节在诗人眼中,更是有别样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古诗词中的元宵。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踏莎行·元夕

 宋毛滂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暗香院落梅开后。

 无端夜色 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元 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清平乐·上元月蚀

 清纳兰性德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娥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正月十五夜的诗意是什么?

正月十五夜

作者:苏味道朝代:唐朝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huǒ shù yín huā hé ,xīng qiáo tiě suǒ kāi 。àn chén suí mǎ qù ,míng yuè zhú rén lái 。yóu jì jiē nóng lǐ ,háng gē jìn luò méi 。jīn wú bú jìn yè ,yù lòu mò xiàng cuī 。

创作背景

据刘肃《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 。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苏味道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 。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

《正月十五夜》是唐代苏味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的字面意思:

灯光连成一片好像树上银白的花朵,城河桥上,灯如繁星,关锁尽开,任人通行。

马蹄飞扬暗中带起尘土,明月当空似乎在追随行人。

游玩赏月的歌伎都装扮得华美艳丽,边走边唱着《梅花落》。

京都的禁军们今天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壶不要催促天明。

全诗如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全诗赏析:

“火树银花合”,是说元宵的装点,每年的这天晚上,唐朝都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各式各样花灯挂满街头,像一棵棵开满鲜花的树,一排排,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个“合”字说明灯火之繁富,就像要向人们围拢过来。人太多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平日紧锁的城门也被打开了。因为护城河两岸彩灯高挂,看起来就像天上的,所以此处说“星河”。

以上写元宵之夜的整体氛围。下面就人们的具体活动作了分述。达官贵人坐着马车,所过之处,尘土飞扬。明月高悬,普照人间,人们无不在月光的笼罩之下。歌女们穿得花枝招展,唱起了流行歌曲《梅花落》。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节日就这样寥寥数笔气息全出,给人一种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祥和温暖的感觉。这首诗生活气息浓厚,写出了中国人向往的一种国泰民安的生活情景。读来有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毕竟,追求生活祥和是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