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古诗浣溪沙宋苏轼_古诗词浣溪沙鉴赏苏轼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及翻译赏析2.浣溪沙苏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浣溪沙(苏轼的)的译文和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简短些。 《 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 》   作者 :苏轼   原文 :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  1、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2、鳜(音贵)鱼:俗称“花鱼”、

1.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及翻译赏析

2.浣溪沙苏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浣溪沙(苏轼的)的译文和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简短些。

古诗浣溪沙宋苏轼_古诗词浣溪沙鉴赏苏轼

 《 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

  作者 :苏轼

  原文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2、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3、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赏析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着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m.taiks)(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3张)这首词虽色彩鲜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风景画而已,为什么千古传诵,回味无穷?原来在这青山绿水中,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乐其乐,无复风波之患。而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尘世的风波中颠颠簸簸,或者经历过狂风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风苦雨,很少有时间领略人生的乐趣,忽然面对着这不须害怕不须愁的斜风细雨,能不别有一番感慨?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作者: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注音:

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苏轼翻译: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浣溪沙苏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翻译及注释

翻译 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著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注释 1:此词作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任徐州知州时。2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3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i,古时农具)并肩而耕。4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5蒿(hāo)艾(ai)——两种草名。6薰——香草名。7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赏析二

 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著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作者身为「使君 」,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著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赏析一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为州官,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  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其关怀民生之心,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苏轼于谢雨道上作《浣溪沙》组词,共五首,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是 北宋 农村词中的佳作,与他的其他题材和风格的词作皆是异样出色。此词是《浣溪沙》组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著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细味其词,盖有三意: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此时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著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赏析三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为州官,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其关怀民生之心,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这组《浣溪沙》即作于谢雨道上,词共五首,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是 北宋 农村词中的佳作,与他的其他题材和风格的词作皆是异样出色。

 这里选录的是第五首,主要写沿途见闻及由此而触发的人生归宿感。起二句虽直写眼中见闻,实极富意蕴。软、平、新、轻四个形容词将雨后村野的宜人气息点染得神韵毕现,仿佛可以呼吸到那种醉人的空气。草平沙轻,走马无尘,这是混沌的政治世界之外的另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世界。苏轼深受感染,并由此对自己的人生归宿产生了感慨。隐居田园——是苏轼那一刻最强烈的信念。然而身为州官,要将这种愿望变成现实,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虽有如同长沮桀溺一样的耦耕之心,但何时能了却素愿,却连自己也一时莫明了。上阕的情感基调是先扬后抑,由景生情。

 下阕开头也是由景起笔。如果说上阕写景是着重突出雨后村野的清新之气的话,下阕则以浓郁的田间风光为主。雨过日暖,桑麻因附有大量的雨滴,而在日光下,闪亮一片。以「泼」字形容日光,既写足「日暖」之意,又非常符合光照的特点,遣词尽见匠心。这一句是接写视觉所见。虽承上阕起句而来,但已别开境界,从时令推移上来说,也是雨过后稍长一段时间了。意脉结构,一丝不乱。「风来」句写嗅觉,彼此关捩也极为紧凑。蒿艾(一名艾蒿)原有淡淡的香气,但经雨后日照蒸发,又经风儿吹过,那种淡香便如薰草的香味一样,显得格外浓郁。这两句一写视觉一写嗅觉,都特别用力,似平却奇,有重笔濡染的意味。结句「使君元是此中人」是点睛之笔,然意味深长。细味其词,盖有三意: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今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如今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诗词作品: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田园、生活、向往

浣溪沙(苏轼的)的译文和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简短些。

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人生方迹向往的思想感情,也同时暗示了作者对于现状的豁达。

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原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

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中心思想: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原文: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出处: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