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古诗词的韵味作文_古诗词的韵

tamoadmin 2024-09-16 人已围观

简介1.浅谈诗词的“韵”2.古诗韵律有哪些3.诗的韵和韵脚有什么区别?4.请各位高手指点一下什么叫诗词中的韵,什么叫韵脚?5.古诗在押韵上有什么讲究?6.古诗押韵规则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

1.浅谈诗词的“韵”

2.古诗韵律有哪些

3.诗的韵和韵脚有什么区别?

4.请各位高手指点一下什么叫诗词中的韵,什么叫韵脚?

5.古诗在押韵上有什么讲究?

6.古诗押韵规则

古诗词的韵味作文_古诗词的韵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词押的是en韵。秦,津,人,邻,巾是韵脚。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诗是不用押韵的。

蚕妇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jiā),岂知人世有荣华(huá)?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má)?

“加”、“华”、“麻”的韵母是ia,ua,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韵字,押在一起,读起来时同样谐和的。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huā),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jiā)。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像jiá,和现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浅谈诗词的“韵”

诗人一般按照韵谱来压韵。

三、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用韵也叫“押韵”。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学过拼音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两大类。比如“公”字,拼音为“gong”,其中“g”是声母,而“ong”是韵母,押韵也就是押韵母相同的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保持诗歌声律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之美。律诗的韵古人写律诗,是严格依照韵书来压韵的。例如清代人一般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过去所指“诗韵”就是指这个来说的。通行的诗韵共有108韵,因为是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所撰写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过去韵书加以合并简化后列出107韵,所以这些诗韵也称“平水韵”。后世略有增加至108韵。“平水韵”包括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律诗只能押平声韵,由于平声韵目多,又被分为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这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前面提到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至宋以后,语音变化较大,再照韵书押韵,声律反而不见得谐和,因此,今人写古诗,不一定非要依照韵书压韵。就律诗而言,现在不但首句可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属于平声,也是可以的。

四,四声、平仄、对仗四声,指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声调,由汉语的语音高低、升降、长短构成。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现在的普通话,就包含阴平声(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高),阳平声(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一个低升调或低平调),去声(一个高降调)古汉语中也有四声,但与今天略有不同: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没有多大变化入声:这是个发音短促的声调。也是与今天差别最大的声调。在普通话以及大部分地方方言中,平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而调,入声则分化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调之中。但是,现在江、浙、闽、粤、桂等地区方言还保留有入声。四声和韵的关系比较密切,,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作诗词时,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说说平仄。平仄律诗起于南北朝,当时有部分诗人认为作诗必须四声协和,却造成词句越用越窄,不能达意的后果。通过隋唐人的总结,认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不平声两大类,这里的不平声,就是仄声。在诗歌中,如果平仄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就能使音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这里的平声,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而仄声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仄在诗词中怎样交错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错的。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例如:《长征》诗第五、六两句第五句:“水拍云崖暖”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后面跟水拍(仄仄),这就是本句中的交替。(平平)对大渡(仄仄),水拍(仄仄)对桥横(平平)就是对句中的对立。如何辨别平仄:如果方言中有入声的(譬如说江浙人、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容易解决。其他地方的人主要在于辨别入声字有难处,一般的,可以查字典或韵书解决。

古诗韵律有哪些

浅谈诗词的“韵”

什么是诗词的“宽韵”、“窄韵”、“险韵”、“中韵”,“通韵”以及“押韵八戒”?

平水韵中每个韵目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有的韵包含的字数多,就叫“宽韵”;如支,先,阳,东等。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就叫“窄韵”,如微,文,盐等。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就叫“险韵”。如佳,肴,咸等。其余的韵都称“中韵”。

“通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写诗要懂得以上诗韵术语。

对押韵还有些较细的要求,可以归纳为“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哑韵、五戒僻韵、六戒挤韵、七戒撞韵、八戒连韵。

一戒落韵。也叫出韵。就是一首诗某个韵脚上用了其他韵部的字,与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比如,前一句用“寒山”,后一句突然成了“麻花”。

二戒凑韵。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三戒重韵。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四戒哑韵。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

五戒僻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

六戒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在押韵的句子中,特别是二四六位置上,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七戒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比如韵脚处分别用:山、间、岸、还等等。

八戒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 比如韵脚处分别用:深、身、望、神。

押韵犯了“八戒”,会伤害到诗的韵律美感。

但是,规矩不可不知,又不可拘泥。

诗词是一种艺术创造,不懂得基本的格律,显然不得窥其门径。但是,拘泥于规则却也并非艺术所提倡的。任何规则都可以有例外,

比如韩愈的《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中的“去处”也撞韵了,而且“去处”是叠韵,还是双撞韵了,我们不仅不觉不好,反而是很好。…………高飞

诗的韵和韵脚有什么区别?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古诗词的范围太广了,以律诗为例.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明清代常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明清代的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上平声15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这些只是代表字.表示韵母的种类.有些字的发音,古代和现代不一样,所以这些只能做为一种参考.

请各位高手指点一下什么叫诗词中的韵,什么叫韵脚?

的什么韵是指某个韵部,而韵脚是指同一个韵部内的字,

因为古今的差异,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有时觉得不押韵,是因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着的.

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光霜乡是韵脚,同属七阳韵部.

古诗在押韵上有什么讲究?

韵母相同就是韵,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

这个知识上初一就学了

一、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二、“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字的归类。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把汉字按字音的韵母归纳为十三类,称为“十三辙”。各辙的名称在记载中有所不同,如“也斜”辙也有称“乜斜”辙的,“衣期”辙也有称“一七”辙的。等等。韵母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凡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不管韵头是什么,都归为一类。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

⑴发花辙 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

⑵梭波辙 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⑶也斜辙 包含韵母为 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

⑷姑苏辙 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

⑸衣期辙 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

⑹怀来辙 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

⑺灰堆辙 包含韵母为 ei、uei(ui) 的字,如“悲、灰”。

⑻遥迢辙 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

⑼由求辙 包含韵母为 ou、iu 的字,如“由、求”。

⑽言前辙 包含韵母为 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

⑾人辰辙 包含韵母为en in un ün的字,如“人、亲、春、君”。

⑿江阳辙 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

⒀中东辙 包含韵母为 eng、ing、weng、ong、iong的字,如“灯、丁、翁、中、穷”。

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用于儿化合辙。

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五句韵脚:号、茅、郊、梢、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五个韵字虽然与“十三辙”的“遥迢”辙相合,但杜甫诗歌并不是按照“十三辙”去押韵的,而是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韵书(《切韵》或《唐韵》等)去押韵,因为“十三辙”形成于杜甫之后的明清时代,杜甫此诗下面部分以及其他诗歌的韵脚,多与“十三辙”不合。

古诗押韵规则

 诗者,乃最富音乐性之文章,欲求其能歌咏动听,除于平仄声调上,力求其合律外,尚须押韵,始能增加旋律之美。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之谓。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ㄨㄥ)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ㄧㄢ)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而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之字,即称为押韵。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之作用

押韵之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

目前古典诗家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诗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所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非有他义。而上平、下平亦祗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于此一并述明。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反是。古人另有数种特殊之押韵法,略述于后:

特殊之押韵法

一: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也,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惟仍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 金昌绪(一作盖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

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齐韵)。

首句用四支韵,余用八齐韵。

枫桥 孙觌 (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

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乌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首句用一东韵,余用二冬韵。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

雪作 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自稍有不同。

二: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然亦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如:

故行宫 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中夏昼卧 刘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图奇策无人问, 不及南阳一卧龙。(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呼陀河 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九见中兴;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之字。又如:

言怀 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谁于笼鹤丰标;

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

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

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

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三:进退格──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须在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非可任意也。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正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山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又如:韩子苍进退韵近体诗:

盗贼犹如此,苍生困未苏;

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

子去朝行在,人应问老夫;

髭须衰白尽,瘦地日携锄。

苕溪渔隐云:“郑谷等共定今体诗格,‘一进一退’韵,如李师中送唐介七言八句是也。子苍五言八句近体诗亦用此格。盖苏夫在‘虞’韵,胥锄在‘鱼’韵也”。又如苏东坡题南康寺重湖轩诗:

八月渡重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

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

此诗以“鱼”“虞”二韵相间而押,清波杂志谓东坡自跋云:“律诗可用两韵。而引李诚之(师中)送唐子方(介)诗,两押“寒山”韵为证,不知诚之本用进退格耳!

四:辘轳格──辘轳韵者如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没投墨客摩蝌蚪,胜与朱门饱蠹鱼;

愧我初无草元(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

此诗之前半押“虞”韵,后半则押“鱼”韵,即所谓辘轳韵也。吴师道之吴礼部诗话云:

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协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之,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五:极端之例──另有一种极端之例如:

永王东巡歌 李白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中之字。

次韵答宝觉 苏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又万山;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而末句押“十四寒”韵。

闻莺 杨万里

晓寒顾影惜金衣,着意听时不肯啼;

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如以上三例,乃是通韵之极端例子,固不可为训也,唯初学者亦宜知之。

以上为特殊之押韵格式,略述之以备一格,唯初学者切勿轻易尝试,盖恐养成习惯,而积弊难返也。或引为饰词,则非笔者本意,阿弥陀佛善哉

什么是押韵

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句子的末尾,这叫韵脚或韵字。一般来说,诗词的双数句子的末尾,必须押韵。

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其中的“新”、“人”就是韵脚,韵母是“in”和“en”,在平水韵中同属“十一真”韵部,所以这首诗是押韵的。

为什么要押韵

诗是韵文。不押韵就不是诗了。但是,韵文又不仅仅有诗,词牌,散曲,戏曲词,歌词,包括以前的赋,都是韵文。诗和词只是相对精致,短小的韵文。

那么为什么会有韵文产生呢?咱们最基础的韵文是什么?“顺口溜”。押韵就是为了让句子念起来“顺”,在每个句子最后用相同的韵母来表示句子完结,给说话的人找准节奏,增强句子的韵律性,让人读起来能卡在点上,抑扬顿挫,可诵可唱。

如果连顺口溜都做不到,就不要说写诗了。因为诗词的韵脚不单用来断句,找节奏,还可以通过韵脚的多种变化来反应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押韵也成为了诗词一种修辞方法,不再仅仅是一种形式。

押韵的规则

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有的是全都押韵,有的又不全是为什么?押韵是只要最后一个字押韵就可以吗?

押韵规则其实是根据诗歌发展而发展的。

早期的古风对押韵要求不是很严格,没有后来近体诗那么多规则。像汉武帝时发明的“柏梁体”,纯粹是皇帝大臣们在柏梁台上联句子玩,要求就是每句押韵。魏晋南北朝汉字音韵学发展以后,为了增强语句的抑扬顿挫,一般在单句就不要求押韵了,只在双数句子结尾要求押韵。

前面的断句相当于话没说完,停顿一下,如果句句押韵,人家就会产生每一句都可以做结尾的感觉,对整体篇幅产生混淆。就好像我们去听交响乐吧,明明过了高潮,大家都鼓掌了,可人家其实还有个尾子没演奏完,尴不尴尬?所以在没说完的地方就不要用韵,以示区分。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随着音乐的丰富,诗词篇幅增加而出现的。

最终到了唐朝,诗人们制定了近体格律诗,就将押韵作为一条规则明确了下来。

近体诗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其实押韵相对于近体诗规则来说并不复杂,只分为首句入韵和不入韵两种格式。如《宿建德江》首句就是不入韵的,而李峤的《中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种就是首句入韵格式的,“空”、“同”、“风”的韵母为“ong”、“eng”,视为同韵,在平水韵中同属于“一东”部,所以是押韵的。

近体诗一般是平声押韵,不允许邻韵通押,不允许转韵(律诗、排律),但是像这种首句入韵的格式,第一句的韵脚是可以押邻韵的,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古风的押韵就相对宽松很多,可以邻韵通押,中途可以转韵,但是在两联中(转韵的最小单位)不能平仄通押。可以押仄声韵,不过用仄声韵的时候,单数句就要用平声韵断句,这一点和近体格律诗相反。

其实都是为了创造出抑扬顿挫,有起有伏的朗诵感觉吧。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古绝押的就是仄声韵,所以在第三句就用了平声“翁”来断句。

押韵的忌讳

重韵,落韵,凑韵,倒韵,同义字相押,多音字非本义相押。

这个属于升阶问题,这里就不详细举例叙述了。

古今韵书

韵书古有《平水韵》,今有《中华新韵》,写诗的人需要先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赏析古诗词(平水韵),当然如果只是想自己写诗,不一定非得按《平水韵》来,用新韵就可以了,因为基于普通话,所以并不难,而且写出来的诗都能读懂,没有读音上的困扰,方便大众阅读流传。

但是阅读赏析古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还是对平水韵有些了解比较好。

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其实没有冲突。诗词这种文艺类作品,求同存异,不要相互苛责。

诗是韵文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诗以言志,诗以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