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_潼关谭嗣同古诗拼音

tamoadmin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1.潼关谭嗣同读音2.潼关谭嗣同解的读音3.潼关古诗怎么念意思: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bai坦。出自:谭嗣同《潼关》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译文: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扩展资料《潼关》是清末

1.潼关谭嗣同读音

2.潼关谭嗣同解的读音

3.潼关古诗怎么念

_潼关谭嗣同古诗拼音

意思: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bai坦。

出自:谭嗣同《潼关》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译文:

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扩展资料

《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潼关谭嗣同读音

谭:tán?

嗣:sì?

同:tóng

拓展: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自幼随父赴任,遍游西北、东南各地。中日甲午战后,愤国家积弱不振,求学京、沪,汲取新知。光绪22年(1896)著《仁学》,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纲常。后在湖南创办《湘报》,设南学会,宣传变法维新。光绪24年(1898),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后被捕入狱,慷慨就义,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工诗,现存200余首,多写社会现实及民间疾苦,如《六盘山转饷徭》、《出潼关渡河》等。有《谭嗣同全集》。

潼关 :关隘名。古称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南,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潼关谭嗣同解的读音

你好:

潼关谭嗣同读音如下:(普通话拼音读音)

潼(tóng)关(guān)谭(tán)嗣(sì)同(tóng)

汉字读音,即汉字语言的发音,一般用拼音标注。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潼关古诗怎么念

你好:

潼关谭嗣同解的读音如下:(普通话拼音读音)

潼(tóng)关(guān)谭(tán)嗣(sì)同(tóng)解(jiě)

拼音:是汉字读音的一种注音方法,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

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全文意思: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近代诗人谭嗣同所作。

扩展资料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故作此诗。

层次,前两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潼关势高,秋风急。高云簇拥足见此关之高,气势雄伟;吹散马蹄声又觉秋风之大之急。

后两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写黄河与山。黄河流入平原仍嫌束缚,进入潼关才真正见识了山的峭拔峥嵘。

写景,气势宏大,雄关、高山、黄河尽收笔端,笔力雄健远逾一般少年。

情景交融。前两句写潼关之景,已含峻拔远大之志。后两句写河嫌山束,山解不平,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冲破封建禁锢,追求思想解放的反映,是对变革图强,中华崛起的渴望。

几个关键字的理解:“流”是流淌而不是河流;“嫌”字用拟人手法,是黄河嫌束缚,亦是诗人嫌封建思想的来缚,把这种感受移情于黄河;“解”字是懂得明白之意,进入潼关才明白了什么是山的高耸峻拔,曲折表达高奇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