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菊花古诗诗意越少越好吗为什么_菊花古诗诗意越少越好

tamoadmin 2024-09-05 人已围观

简介1.李商隐的诗词《菊花》赏析2.元稹菊花的古诗及赏析3.《菊》的诗意4.关于秋菊的唯美诗句5.菊花诗词名句6.《菊花》的古诗的意思折菊[唐]杜牧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诗意:这首诗写诗人对菊花的爱,一往情深。诗人不仅边折菊边独自吟诵赞美菊的诗句,而且冒雨拿着菊花欣赏,赞美菊花的心和自己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菊花品格坚强、清高,正是诗人的写照。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

1.李商隐的诗词《菊花》赏析

2.元稹菊花的古诗及赏析

3.《菊》的诗意

4.关于秋菊的唯美诗句

5.菊花诗词名句

6.《菊花》的古诗的意思

菊花古诗诗意越少越好吗为什么_菊花古诗诗意越少越好

折菊

[唐]杜牧

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

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对菊花的爱,一往情深。诗人不仅边折菊边独自吟诵赞美菊的诗句,而且冒雨拿着菊花欣赏,赞美菊花的心和自己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菊花品格坚强、清高,正是诗人的写照。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意:

这是黄巢年轻时的作品,借咏菊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诗中以浪漫主义的豪迈气概,以青帝自比,喝令自然现象服从自己的意志,表现了要改变现实,给人民带来春天的崇高理想。

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意:

这是黄巢起义前的作品,以雄浑的气魄,借菊花来抒发自己的理想:要推翻唐皇朝的统治,建立农民的革命。本诗和前一首一样,立意新颖,一扫过去咏菊诗中那种孤独哀怨的情调,满腔热情赞扬菊花不屈不挠的性格,赞扬菊花“冲天的香阵”。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意:

诗人看到屋舍篱边的菊花在斜阳下盛开,想起前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十分喜爱菊花的事,诗人无限感慨地披露自己的心迹,是因为菊花开后,冬天已到,更无别的花开,所以自己对菊花较偏爱,把自己爱菊的感情表现得十分自然。

李商隐的诗词《菊花》赏析

菊花的诗意

一、《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诗意: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二、《菊花》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释:

1、陶令:指陶渊明。

诗意: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

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

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

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菊花黄巢的诗意

菊花黄巢的诗意

《菊花》

作者:黄巢

原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黄金甲:指金**的菊花。

诗意: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

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题菊花

黄巢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及注释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元稹 菊花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元稹菊花的古诗及赏析

#诗词鉴赏# 导语《菊花》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字就道出了黄菊给人视觉、触觉的享受。下面就和 无 一起来欣赏下李商隐的诗词《菊花》,欢迎阅读!

 《菊花》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赏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这两句单写菊花的色彩。紫菊是暗淡轻浅的,黄菊是鲜艳明丽的。“暗暗”写出紫菊的色彩并不明丽,“淡淡”指其色浅淡不浓艳。这是紫菊给作者的直观感受,作者连用叠词,突出对淡雅的紫菊的喜爱。而黄菊就不同了,它是那种很鲜亮的**,是“融融冶冶”的。“融融”即和暖之意,是触觉;“冶冶”艳丽之意,是视觉,这两个词连用就显得极为精妙,因**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诗人在视觉里就获得了触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的效果。

 这样的菊花,“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它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这两句谓菊花品质高尚。“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意指菊花不怕重露繁霜的打击,怕的是时光流逝,它不得不衰老枯萎。“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但愿它枯萎后,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

 作者眼中的菊花不是避世隐逸的,它是无私奉献的。这里,诗人以菊花自喻,表达了他自己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并不灰心失望,担心的就是时光流逝,抱负不能施展,以虚度了年华。表明了自己不甘隐逸,苛求用世的愿望。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菊》的诗意

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秋菊的唯美诗句

是郑谷的 《菊》吧!

原诗 菊(象征某一类高尚的人)

  唐朝 郑谷 作

 王孙莫把比蓬蒿,(王孙:公子哥。比:看作。蓬蒿:野生草)

 九日枝枝近鬓毛。(九日:重阳节。)

 露湿秋香满池岸,(秋香:菊花)

 由来不羡瓦松高。(由来:因此从来。瓦松:寄生在瓦檐处)

诗意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呵呵,没有人乱插草)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

 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赏析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菊花诗词名句

菊花的诗句 关于秋菊的唯美诗句

1、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2、短篱残菊一枝黄。——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4、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5、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6、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7、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8、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9、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10、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

11、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于谦《过菊江亭》

12、潮腮笑入清霜。——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13、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沈周《菊》

14、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15、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16、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7、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8、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1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0、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21、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22、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元好问《赋十月菊》

23、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2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25、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26、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7、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28、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29、黄菊散芳丛,清泉凝白雪。——德隐《新秋晚眺》

30、梅定妒,菊应羞。——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菊花的古诗词赏析

(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简评:瘦削的花形,盈袖的花香,东篱那丛黄昏后的菊花,写满无限的诗意与惆怅。

(2)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简评:这至死不渝、抱香而死的菊花,是不屈不媚、独立品格的完美化身。

(3)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简评:这一年中最后盛开的花朵,无疑具有“她在丛中笑”的隐者高风亮节。

《菊花》的古诗的意思

菊花诗词名句如下: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菊花的描写:

菊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花,与梅花、兰花、竹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菊花象征着正直不屈、吉祥长寿、高雅纯洁等,菊花具有顽强的品性,经历风霜,高风亮节。

菊花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菊花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国人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坚贞不屈,东晋陶洲明就以爱菊闻名。尤其他那“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更抬高了菊花的身价。

意象描写: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这是元稹的一首赏菊之作,约于贞元十八年(802)作于长安。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用语淡雅朴素,笔法巧妙,跌宕有致,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的诗眼是“绕”字,“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遍绕篱边日渐斜”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可见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心情愉悦。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作品:菊花

内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