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带登古诗_带登字的古诗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登鹳雀楼古诗解释和注释2.关于登高的古诗词名句3.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学情分析《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其他关于登鹳雀楼的古诗《登鹳雀楼》 唐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登鹳雀楼》 唐耿湋

1.登鹳雀楼古诗解释和注释

2.关于登高的古诗词名句

3.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学情分析

带登古诗_带登字的古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其他关于登鹳雀楼的古诗

《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 唐耿湋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

空觉负东溪。

登鹳雀楼古诗解释和注释

关于登山的古诗如下:

1、《饭罢登山》宋朝·杨万里树远通鹦响,花晴带雨痕。登山偶回首,隔水见前村。澹往孤无伴,清归笑不言。还家更迟著,松菊未应存。

2、《雨作妨登山·莫笑林宗折角巾》宋朝·刘过莫笑林宗折角巾,雨师坚壁助愁城。菰蒲乍冷横烟淡,鸥路惊秋立水轻。山势欲穷犹有路,溪流似断又闻声。好怀聊拟携筇去,政惬农夫荷笠耕。

3、《登山顶》宋朝·高辅尧由径寻山路,登临步步疑。纵高终带险,任达亦须危。况是多防地,那堪独力时。荆榛方栉比,直道拟奚为。

4、《自西园登山·日光射崖冰雪色》宋朝·张栻日光射崖冰雪色,风壑传响松龙吟。但忻耳目得所遇,不觉山高几许寻。

5、《登山却立府视一村风物殊可人意二绝·竹树谁家跨小桥》宋朝·陈文蔚竹树谁家跨小桥,清溪一逞抱山腰。不须更倩王摩诘,水墨平铺百尺绡。

6、《和史少庄登山韵三首·毋谓支山险》宋朝·魏了翁毋谓支山险,此山能几何。崎嵌十年梦,知历几蹉跎。

9、《饭罢登山》宋朝·杨万里树远通鹦响,花晴带雨痕。登山偶回首,隔水见前村。澹往孤无伴,清归笑不言。还家更迟著,松菊未应存。

10、《妙觉山用老溪宝叶二僧韵·登山无杖策》宋朝·胡仲弓登山无杖策,元不事依凭。斜照空林影,行云碍石棱。鸟啼悲宿草,猿饮挂枯藤。曾着高僧住,何人为续灯。

关于登高的古诗词名句

登鹳雀楼古诗解释和注释如下:

原文: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二年级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学情分析

关于登高的古诗词名句如下:

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2、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一司空图《白菊三首》。

3、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一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4、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

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5、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一一崔国辅《九日》。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杜甫《登高》。

7、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一司空图《九月八日》。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一王之涣《登鹳雀楼》。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

闾古城》。

11、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

校书》。

1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

未收长安)》。

13、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烟《九日登

高怀邵二》。

14、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

歌》。

15、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

送别》。

登鹳雀楼

唐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望庐山瀑布

唐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从天而降。可见,“疑是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