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感遇一古诗原文作者_感遇·其一古诗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感遇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2."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是什么意思3.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意是什么?4.关于这首诗的所有?谢谢了.5.《感遇(第十九首)·陈子昂》原文与赏析《感遇》其一翻译: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撷扬名。《感遇》其二翻译:自从我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内心澄明得就

1.《感遇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

2."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是什么意思

3.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意是什么?

4.关于这首诗的所有?谢谢了.

5.《感遇(第十九首)·陈子昂》原文与赏析

感遇一古诗原文作者_感遇·其一古诗

《感遇》其一翻译: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撷扬名。

《感遇》其二翻译:自从我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内心澄明得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我很想拿这些来答谢那高栖的飞鸟,希望能托他传达给远方的君主,告诉他我思念的情怀。日日夜夜地,我就这样怀抱著高远的理想,可是又有谁能感念到我的至诚?在朝廷里的人和沉沦草莽隐居乡野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他们又怎能抚慰我那一片思君的忠城呢??

《感遇》其三翻译:回到幽深的树林中独自高卧时,积聚的愁虑已去心中一片宁静。将这一切告知那高飞的鸟儿,因要托她传达我这遥远的情怀(将心意传给君王)。日日夜夜空怀着这无限情意,但是有谁能体会这至诚情意呢?那飞鸟和沉鱼本来就情趣相隔,又有什么能慰解我的心怀情意?

《感遇》其四翻译: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1、原文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其三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2、简介

《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唐朝名相、诗人,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感遇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

五言古体诗代表作:《感遇》、《望岳》、《送别》

感遇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是什么意思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古诗阅读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思草木美丽芳香,是由本性所 至,哪是为求得美人的折取呢? 本心: 本性,生长习性。

以兰桂散发芬芳不是为了求美人折取为喻,抒写不求显达的贤者志向。“何求”二字,以反笔跌出,犹如雄狮搏兔,格外有力。

鉴赏“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自古有之,美人佩戴芳草以彰显其品 德。而在这句诗中,诗人却独为草木立言。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它们都 有自己为之骄傲的馥郁的芳香。这世间的一草一木,都怀有一颗高洁之 心,何必盼望着美人的攀折玩赏呢?诗人以芳香的草木自比,无论在什么 样的环境之下,都会坚守美好的`品德毫不动摇。而这一切完全是出于自 己的本心,并不是为了要求得他人的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 处的独立与傲岸:既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高洁,又丝毫不趋附权贵,令人 赞叹敬佩。后人常以此句自明心志。

用法例释用以说明事物的状况 或人的行为举止是由其本性所致,并非 想求得别人的好感或赏识。[例]不过 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 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 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消失于众 人之中,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 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 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 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事。 (杨绛《隐身衣》)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兰:泽兰,秋季开花,香草。葳蕤:叶盛貌。②欣欣:指兰草桂花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自尔:自然而然地。尔,语助辞。③林栖者:隐居山林之名士。曹毗《对儒》: “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 相悦:闻兰、桂之香而爱赏摘。④本心:本性,素心。美人:指林栖者。

全诗鉴赏

这是诗人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 《感遇》组诗,凡十二首。“感遇” 者,有感于遭遇之谓也。“之一” 选自组诗的第一首。此诗以春兰、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达自己立身修德,恶邪守正之高尚品德。

诗的一二句: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以物起兴,引出自比的对象。你看,春天的兰草迎春勃发,茂盛纷披,生机无限; 秋天的桂花叶绿花黄,皎洁明净,馨香四溢。此两句源自屈原《九歌·礼魂》 中诗句: “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只是诗人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将“秋菊” 置换为“秋桂” 罢了。“葳蕤” 与“皎洁” 再现了春兰与秋桂勃发向上与高雅的风貌。

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指出春兰、秋桂之所以 “欣欣此生意”,欣欣向荣,蓬勃生机,是因为它们 “自尔为佳节”。自,各自; 尔,如此之意。即是说它们各自在适当的季节 (春、秋) 而繁茂花开,显示出 “葳蕤” 与 “皎洁” 之生命特点。这里,既点出春兰、秋桂各自适应 “佳节” 之特性; 又暗示兰、桂按各自的本性生长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本质特征。诗的五六句写人对兰、桂之欣赏。先用 “谁知” 一转,由前四句的物象转入对人的描写。那些 “林栖者”,即居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常以兰、桂自喻,因而“闻风坐相悦”,闻到兰、桂的芳香,顿生爱慕之情。坐,久坐之意,意谓爱慕之深、爱慕之殊。

诗的七八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综合前意,再次肯定兰、桂不求人荣的高尚品质。尽管兰、桂被人欣赏、爱慕,但它们是不希望 (何求)“美人” (“林栖者”) 来攀折、欣赏的。因为兰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 (“本心”) 使然,并非是为了博取“美人” 的欣赏而如此。全诗到此,意旨豁然: 那些如春兰、秋桂的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业修德,并非为了博取功名富贵,而仅是尽到他作人的本份。自然,春兰、秋桂也是诗人的自喻,表明自己虽遭奸人的排斥,仍具有坚贞清高的气节。

全诗用比兴手法,诗意温雅深邃,然又自然贴切,无造作之痕,有平易之风。起承转合,前后呼应,诗意贯通,结构严谨。

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意是什么?

句子翻译:我虽有感于时事的多舛,自己郁郁不得志,但一想到报效国家,便常常孤身一人在草莽之中拔剑而起。

一、唐·陈子昂《感遇》(第三十五)原文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二、翻译:

我本来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

我虽有感于时事的多舛,自己郁郁不得志,但一想到报效国家,便常常孤身一人在草莽之中拔剑而起。

我向西驰骋过丁零族建筑的边塞堡垒,向北到过单于台。

我登上高山,远眺千里以外的景色,心中怀想着古人的事迹,不禁心潮澎湃。

谁说不要忘记古人一心爱国而身罹祸殃的教训,我的报国之情除非身躯被磨损、消灭,化为尘土才能消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感遇三十八首》,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属于五言古诗,这组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人生感慨与政治批判是《感遇诗》三十八首的两项重要内容。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也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

人物背景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关于这首诗的所有?谢谢了.

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的意思

1、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2、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秉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扩展资料

对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赏析

以上二首诗既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第一首诗暗骂忘恩负义,第二首诗因此叹息。

1、张九龄七岁能文,这既不排除他的天赋成份在内,同时也与当时社会以文开科取仕的整个历史背景有关。在这一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其中聪悟者脱颖而出,被朝廷录用。张九龄即为其一,并累官至宰相职位,后因遭到另一宰相李林甫的打击和排挤,郁郁而终。他的《感愚》十二首诗或作于此时,所感者均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

2、《唐诗三百首》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与第七首,分别咏兰桂与丹橘。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兰叶春来繁茂,桂花秋时皎洁,它们的欣欣向荣盛态,在春秋两季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佳节。因为慕其芬芳,有人久坐林中而不去;因为贪其枝美,有人动手横折,这又岂是兰桂二木的本心所愿?寓世人忘恩负义之意,在欣赏的同时不知体贴兰桂二物的自然本性。

3、第一首诗着重于感,第二首诗则着重于遇。

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

“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

“阻重深”为三遇,可以尝试着将它的果实运送到北方,陈献于朝廷官员,却因为山水阻碍重重而未能成行;

“不可寻”为四遇,丹橘一生所遇坎坷命运,不能用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简单自然规律来解释;

“岂无阴”为五遇,尽管它的荫凉不亚于其他树木,然而世人张口闭口所言者只是载种桃树、李树而已,根本没有将丹橘放在心上。

4、在这里,咏丹橘历经苦难而得不到赏识,与中国古人对梅松的偏爱具有相似性。梅只有经过寒冬腊月才能开花,松柏在光秃秃的岩面上经过多少次风吹雨打后才能够成材,而中华民族一般也是经过无数次战争、饥饿、流血与痛苦之后,才会暂得片刻安宁,因此它的人民也习惯了卑微的生活,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傍徨、犹豫、不敢接受,深怕在这幸福之后,隐藏着更为重大的灾难。

这也是张九龄之所以对劫难重重的丹橘情有独钟,却不象世人那样醉心于桃李二树的原因,在于表明自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志向。以个人之一志而排众人所欲,又岂能为世风所尚??  

《感遇(第十九首)·陈子昂》原文与赏析

感遇

作者:张九龄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

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

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

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ORCHID AND ORANGE II

Here, south of the Yangzi, grows a red orangetree.

All winter long its lees are green,

Not because of a warmer soil,

But because its' nature is used to the cold.

Though it might serve your honourable guests,

You lee it here, far below mountain and river.

Circumstance governs destiny.

Cause and effect are an infinite cycle.

You plant your peach-trees and your plums,

You forget the shade from this other tree.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功尚未可, 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县人。武则天时曾任麟台正字、右拾遗,关心民生疾苦,正言极谏,因而遭到统治者的嫉妒。曾随武攸宜征契丹,郁郁不得志,登幽州台,缅怀古人,慷慨悲歌,唱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时代最高音。他三十八岁时辞官还乡,第二年,被酷吏段简诬陷而死。

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反对齐梁以来的萎靡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 高举诗歌革新大旗,再加上他在五言诗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实绩,终于使诗歌走上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为盛唐诗歌 *** 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首批判武后佞佛恶政的诗篇。天授元年(690),“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卷204)因为佛教徒帮她编造了称帝的神学根据,此后,她就大搞崇佛佞佛的活动,不惜耗费大量民脂民膏,大造佛寺,大塑佛像。万岁元年(695),“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怀义作夹紵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怀义用财如粪土,太后一听之,无所问。每作无遮会,用钱万缗;士女云集,又散钱十年,使之争拾,相蹈践有死者。所在公私田宅,多为僧有。”(《资治通鉴》卷205)本诗矛头所向,就是上述这类弊政。

这首诗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四句,是说尧、舜、禹等古代圣君,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他们为百姓而忧愁劳苦。乘坐黄盖的华丽车子, 并不是尧的本意; 更不要说居住在以玉台装饰的华贵的宫殿里了。这是以古代圣人的节俭爱民来反衬当今统治者的骄奢残民,其批判锋芒是非常锐利的。

第二层八句,从佛教本身来论说,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听说来自西方的佛教,是崇尚清净的,越是清净,佛法越弘大。为什么要穷奢极侈地滥用金玉,对佛像精雕细刻才认为尊严呢?为了盖造高耸入云的庙宇而砍尽了山林,为了塑造精美的佛像而烦琐地从民间搜刮珠翠。连鬼神尚且办不到,人力又岂能达到?当时,狄仁杰也曾向武则天上疏极谏过, 他奏疏中的意见简直跟陈子昂不谋而合:“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 岂欲劳人,以存虚饰?”(《旧唐书·狄仁杰传》)这不就是“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吗?狄仁杰又说:“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绘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奂。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同上)这不就是“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功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吗?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陈子昂这首《感遇》诗,简直就是一本奏章,其针对性是很强的。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是说统治者拿穷奢极侈的佛寺建筑和佛像雕塑向夸耀,恰恰增加了忧患;统治者企图利用佛教来卖弄智巧,只能使政治更加昏乱。这两句是对全诗总结,再次强调统治者崇佛佞佛的严重危害。

这首诗通篇用议论。如何看待诗中的议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人谓诗主性情, 不主议论,似也, 而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陈子昂这首《感遇》诗,带着非常愤激的感情来为民请命,完全符合沈氏的要求,所以是一篇成功的议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