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步东坡译文白居易_步东坡古诗翻译赏析

tamoadmin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1.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苏轼《东坡》原文及翻译赏析3.苏轼《东坡》诗词赏析1. 关于诗经蜉蝣诗句 2. 关于蜉蝣的诗句 关于诗经蜉蝣诗句 1.关于蜉蝣的诗句 1,《无题》 明代 唐寅 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译文:人生在世就是蜉蝣活的长久,人在转眼之间就黑发变白发了。 2,《赠毛仙翁》 唐代 李程 茫茫尘累愧腥膻,强把蜉蝣望列仙。闲指紫霄峰

1.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2.苏轼《东坡》原文及翻译赏析

3.苏轼《东坡》诗词赏析

步东坡译文白居易_步东坡古诗翻译赏析

1. 关于诗经蜉蝣诗句

2. 关于蜉蝣的诗句

关于诗经蜉蝣诗句 1.关于蜉蝣的诗句

1,《无题》 明代 唐寅

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译文:人生在世就是蜉蝣活的长久,人在转眼之间就黑发变白发了。

2,《赠毛仙翁》 唐代 李程

茫茫尘累愧腥膻,强把蜉蝣望列仙。闲指紫霄峰下路, 却归白鹿洞中天。

译文:茫茫尘世中疲劳愧对这污浊之物,强行把蜉蝣列为神仙。闲来指向紫霄峰小的路,却回到了白鹿洞中。

3,《酬吴七见寄》 唐代 白居易

常恐岁月满,飘然归紫烟。莫忘蜉蝣内,进士有同年。

译文:常常担心岁月到头了,飘然的离开人世间。不要忘了在蜉蝣之中,还有同年月的进士。

4,《述怀》 明代 杨爵

禁里东风觉渐和,背阴残雪果无多。眼前楚楚蜉蝣羽,心上悠悠击壤歌。

译文:不禁开始觉得东风渐渐温和,背阳的残雪果然所剩不多。眼前飘起娇小的蜉蝣,在心里悠悠自得的唱着歌。

5,《升天行》 隋代 卢思道

拥琴遥可听,吹笙远讵闻。不觉蜉蝣子,生死何纷纷。

译文:远处传来一阵弹琴的声音,吹笙箫的乐声也可以听到。不知不觉中蜉蝣之子,接二连三的死去。

2.有关蜉蝣的诗句

“蜉蝣”的古诗文名句: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

楚成《和尹景秀〈过黄州步东坡韵感怀〉三首》其一:沧海蜉蝣非是梦,月宫仙府岂无郎。东风十里黄州路,愿向先生借智囊。

曼景《我似蜉蝣》:际遇无缘亦有缘,蜉蝣憾树限幽囹。长江赴海魂飞雨,峰岫留云魄入冰。

《蜉蝣》歌词(词:齐秦/黄大军曲:黄大军):

在风中

就这样停止不动

让笑声

丢入苍茫一片

当太阳停留在

模糊的地平线

是否现在开始

走出旧日的隐痛

在雨中

让自己

我并不愿

执着在你来去之间

为何无法看透

躲在命运里的作弄

究竟我应该属于哪个

感情世界里的蜉蝣

除了你还有什么

3.求关于蜉蝣的诗词歌赋或者传说经典

1、《田家杂兴·其四》——唐代储光羲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译文:人生就像蜉蝣一样转瞬即逝,有些东西就不要过意的去追求了。

2、《前赤壁赋》——宋代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3、《无题》——明代唐寅

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译文:人生在世就像蜉蝣一样,人在转眼之间就黑发变白发了。

4、《水调歌头·败屋拥破衲》——宋代王之道

高名厚利,眇若天地一蜉蝣。

译文:有很高的名望和很多的财富,也会像广阔的天地中一只小蜉蝣那样渺然不定。

5、《酬吴七见寄》——唐代白居易

常恐岁月满,飘然归紫烟。莫忘蜉蝣内,进士有同年。

译文:常常担心岁月到头了,飘然的离开人世间。不要忘了在蜉蝣之中,还有同年月的进士。

4.诗经里的蜉蝣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此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并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句式简单,句义好懂。诗经中很多诗句是变易一两个字的重章叠唱,变易之处形成互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全面,本诗也是如此。

综合全文,诗人用“比”先描绘了小小昆虫蜉蝣的羽翅的光艳、鲜洁的特点,然后心动之,触物起兴,自然联想到蜉蝣虽然生命短促,过着不知晦朔的生活,却知道展示本身的价值,从生到死,犹自修饰追求着自己的美丽,作为一名小国中人(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是臣民)生命也就是昙花一现。难道就不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怎样建功立业,发挥自身作为一个人的优点,怎样活的更有价值吗?难道就不会在感叹人生须臾的同时也能不卑不亢地展开自己美丽的翅膀吗?

5.有人知道诗经中的“蜉蝣”诗的解释吗

蜉 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楚楚衣服。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注释:

没落士大夫的哀叹。

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楚楚:鲜明貌。

於(音乌):何。我:一说通何。掘阅(音穴):穿穴。阅通穴。

说:(音睡):止息。

赏析

这是曹人讽刺其统治者骄奢*逸的诗。《诗序》说:“蜉蝣,刺奢也。”诗中写了曹国统治者只知奢侈享乐,不修政事,已是亡在旦夕,却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对此感到失望,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担忧自己将无所归宿。

诗以朝生暮死的蜉蝣喻统治者,以蜉蝣的翅膀喻统治者的美服,以蜉蝣的掘穴喻统治者兴建宫室。具体而生动,讽刺意味深长。

6.求关于蜉蝣的诗辞.名言.典故等

这是《诗经 曹风 蜉蝣》里的句子。 ]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大意就是:

蜉蝣的翅膀又薄又亮,就像美丽的衣裳。我的内心很忧伤啊,哪里才是我归宿的地方啊!

蜉蝣的翅膀又薄又亮,就像华美的衣服。我的内心很忧伤啊,何处才是我归息的地方啊!

蜉蝣破穴穿洞出生时,真像洁白如雪的麻布衣。我的心很忧伤,哪里才是我止息的地方?

《赤壁赋》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7.《诗经 ·曹风·蜉蝣》解释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

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题解]

哀叹人生短促,有如

的蜉蝣。

[注释]

1、蜉蝣(浮游fú yóu):虫名。

2、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风诗类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

3、於我归处:《郑笺》:“君当于何

乎?”

4、:犹“楚楚”,鲜明貌。

5、阅:洞穴。《正义》:“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说(悦)也。”

6、说(税shuì):休息。《集传》:“说,舍息也。”

[参考译文]

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

!

蜉蝣展翅翩翩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

蜉蝣穿洞向外飞,双膀洁白似

我的心里多忧戚,我的归宿在哪里?解释: 蜉蝣的幼虫经过羽化,就会有光泽明亮的衣裳。

我的心中忧愁伤心啊!有了美丽就是我归去时。

蜉蝣有双美丽的翅膀,就像光泽鲜亮的新衣服。

我的心中忧愁悲伤啊!有了美丽就是我的归宿。

蜉蝣经历水中的羽化,就像雪白的丧服一大片。

我的心中忧愁悲伤啊!有了丧服是最后的归宿。

评注:

曹,国名。周武王灭商纣王,建立周朝之时,分封自己的兄弟振铎于曹地,其地在今山东省定陶西南一带,也有认为是今之曹州之地。在公元前487年,因为当时战争不断,楚国经常攻伐宋国和其他国家,所以有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地势,军事力量等等,各自组成联盟,曹国曾与宋国和晋国结盟,在宋景公三十年时,曹国背弃了宋国和晋国,于是宋国伐曹国,晋国坐视不救,宋国终于灭了曹国,并兼并了曹国的土地。正如《春秋左传》所言:“八年春,宋公伐曹,将还,褚师子肥殿。曹人诟之,不行,师待之。公闻之,怒,命反之,遂灭曹,执曹伯阳及司城强以归,杀之。”这里的八年,是指鲁哀公八年春天的事情。共有诗文四篇。

蜉蝣:昆虫的一种。若生活在水中,可生存一年到五,六年;化育为后成虫有极薄而有光泽的翅膀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二或三条。成虫在水面飞行,只有数小时至一周左右的生存期。

这首诗歌,借用生命短暂的蜉蝣来象征一种生命短暂的事物。那么这首诗象征比喻什么呢?笔者以为还是在象征比喻那生命短暂的只凭美色迷惑周幽王而惑乱国政亡西周的褒姒。据《东周列国志》记载;褒姒是周厉王之时的宫女偶感小元鼋之印迹而怀孕,直到周宣王末年之时,才生下来的一个女子,其母怀孕时间长达十四余年,周宣王之妻姜后认为不吉利,就命令婢女将其丢弃在水沟边,后被褒地之人拣回,养活到十四岁,而成长为一个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的美人,后被褒地之人买来进献给周幽王,这才有了周幽王的*乱。褒姒进宫是周幽王四年之时,周幽王与褒姒死亡是周幽王十一年之时,也就是褒姒进宫后一共才有六年多的时间,褒姒也就只有二十岁左右就死亡了。

这首诗用蜉蝣在水中育化长达五六年象征褒姒在其母腹中孕育长达四十余年;用蜉蝣化育为成虫后生命的短暂,象征褒姒成年后短暂的生命。也就说因为蜉蝣自从有了美丽的外衣之后,就成了生命短暂的生物;褒姒是被人从水沟边拣回的,就如从小生活在水中的蜉蝣的幼虫,幼虫孵化之后,就是它生命的最后期限,这和褒姒的身世极为相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易》的文学表现手段“象”,应用到了极致,用浮游比喻有美丽的外表而生命短暂的褒姒,这真是形象极了。所以这是曹人对周幽王亡西周之原因的讽刺,也是对迷惑周幽王的褒姒短暂生命历程的讽刺。

关于蜉蝣的诗句 1. 有关蜉蝣的诗句

“蜉蝣”的古诗文名句: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

楚成《和尹景秀〈过黄州步东坡韵感怀〉三首》其一:沧海蜉蝣非是梦,月宫仙府岂无郎。东风十里黄州路,愿向先生借智囊。

曼景《我似蜉蝣》:际遇无缘亦有缘,蜉蝣憾树限幽囹。长江赴海魂飞雨,峰岫留云魄入冰。

《蜉蝣》歌词(词:齐秦/黄大军曲:黄大军):

在风中

就这样停止不动

让笑声

丢入苍茫一片

当太阳停留在

模糊的地平线

是否现在开始

走出旧日的隐痛

在雨中

让自己

我并不愿

执着在你来去之间

为何无法看透

躲在命运里的作弄

究竟我应该属于哪个

感情世界里的蜉蝣

除了你还有什么

2. 求关于蜉蝣的诗词歌赋或者传说经典

1、《田家杂兴·其四》——唐代储光羲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译文:人生就像蜉蝣一样转瞬即逝,有些东西就不要过意的去追求了。

2、《前赤壁赋》——宋代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3、《无题》——明代唐寅

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译文:人生在世就像蜉蝣一样,人在转眼之间就黑发变白发了。

4、《水调歌头·败屋拥破衲》——宋代王之道

高名厚利,眇若天地一蜉蝣。

译文:有很高的名望和很多的财富,也会像广阔的天地中一只小蜉蝣那样渺然不定。

5、《酬吴七见寄》——唐代白居易

常恐岁月满,飘然归紫烟。莫忘蜉蝣内,进士有同年。

译文:常常担心岁月到头了,飘然的离开人世间。不要忘了在蜉蝣之中,还有同年月的进士。

3. 关于蜉蝣的诗句

1.《蜉蝣》朝代:先秦|作者:诗经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衣服。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2.《无题》朝代:明代|作者:唐寅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张钞没来由。当年孔圣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

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3.《即事三首》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4.《渔父词》朝代:宋代|作者:蒲寿宬白首渔郎不解愁。

长歌箕踞亦风流。江上事,寄蜉蝣。

灵均那更恨悠悠。5.《东山彭泽》朝代:宋代|作者:邓林气灵风鹤屐折齿,壁后寘人汗如洗。

樵渔杂沓坐林间。蜉蝣尘埃不可攀,石头扰扰柴桑闲。

4. 与“蜉蝣”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蜉蝣》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衣服。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2.《无题》

朝代:明代|作者:唐寅

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张钞没来由。

当年孔圣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

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

3.《即事三首》

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

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

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

4.《渔父词》

朝代:宋代|作者:蒲寿宬

白首渔郎不解愁。

长歌箕踞亦风流。

江上事,寄蜉蝣。

灵均那更恨悠悠。

5.《东山彭泽》

朝代:宋代|作者:邓林

气灵风鹤屐折齿,壁后寘人汗如洗。

樵渔杂沓坐林间。

蜉蝣尘埃不可攀,石头扰扰柴桑闲。

5. 与“蜉蝣”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蜉蝣》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衣服。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2.《无题》 朝代:明代|作者:唐寅 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张钞没来由。 当年孔圣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

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 3.《即事三首》 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 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

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 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 4.《渔父词》 朝代:宋代|作者:蒲寿宬 白首渔郎不解愁。

长歌箕踞亦风流。 江上事,寄蜉蝣。

灵均那更恨悠悠。 5.《东山彭泽》 朝代:宋代|作者:邓林 气灵风鹤屐折齿,壁后寘人汗如洗。

樵渔杂沓坐林间。 蜉蝣尘埃不可攀,石头扰扰柴桑闲。

6. 求关于蜉蝣的诗辞.名言.典故等

这是《诗经 曹风 蜉蝣》里的句子。 ]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大意就是:

蜉蝣的翅膀又薄又亮,就像美丽的衣裳。我的内心很忧伤啊,哪里才是我归宿的地方啊!

蜉蝣的翅膀又薄又亮,就像华美的衣服。我的内心很忧伤啊,何处才是我归息的地方啊!

蜉蝣破穴穿洞出生时,真像洁白如雪的麻布衣。我的心很忧伤,哪里才是我止息的地方?

《赤壁赋》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步东坡

[作者] 白居易 ? [朝代] 唐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种植当岁初,滋荣及春暮。

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

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

新叶鸟下来,萎花蝶飞去。

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

欲识往来频,青芜成白路。

《步东坡》作者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白锽后曾任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 长恨歌

○ 钱塘湖春行

○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观刈麦

○ 忆江南·江南好

○ 白居易更多作品

苏轼《东坡》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全文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苏轼《定风波》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词句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表达主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名家点评: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上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下半阕则显示其对于人生经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盖有学养之人随时随地,皆能表现其精神。东坡一生在政治上之遭遇,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

苏轼《东坡》诗词赏析

东坡原文: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翻译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著枴杖铿然的声音。

东坡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著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枴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诗词作品: 东坡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田园、生活

  东坡

 宋代: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注释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