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怎么做_诗词鉴赏选择题技巧

tamoadmin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1.古诗的赏析2.关于古诗词选择题.3.帮我出10篇诗词鉴赏题4.如何鉴赏古诗词5.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6.2008初中古诗词鉴赏60首7.怎样才能找到古诗词赏析的选择题?8.语文高中古诗鉴赏怎么回答?给个大体的脉络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鉴赏要点一 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

1.古诗的赏析

2.关于古诗词选择题.

3.帮我出10篇诗词鉴赏题

4.如何鉴赏古诗词

5.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6.2008初中古诗词鉴赏60首

7.怎样才能找到古诗词赏析的选择题?

8.语文高中古诗鉴赏怎么回答?给个大体的脉络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怎么做_诗词鉴赏选择题技巧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鉴赏要点一 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典型例题2006年全国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及分析(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2)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典型例题20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诗人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典型例题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

(2)“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

答案及分析(2)“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请以词的上片为例作具体分析。

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2006年湖北卷14、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关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①施舍? 刘长卿

摇落②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②摇落:草木凋零。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

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

答题方式:方式一:直接回答

方法:针对问题,直截了当回答,不需要做分析。

主要题型: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典型例题200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及分析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方式二:简要分析

原则答题必引文,观点材料要结合。

步骤①摘选的重点词语 ②分析字面意思 ③剖析内涵(表现了……情感)

典型例题2006年1月北京海淀区期末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苏轼《定风波》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它们都使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及分析一问:使用了“比”的艺术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

二问:“苦雨终风也解晴”句写历经“苦雨终风”的仕途坎坷之后,终于盼来“解晴”的一天,(①②)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③)“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是说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一样总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①②)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之情。(③)(意思答对即可,3分)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

1.“闹”用得好。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解题要全面。不要只答“花开的热烈”或“春天的生机勃勃”,而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写花开的热烈,侧面衬托春天的生机勃勃。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这首词的上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泪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锁,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可谓一举两得。接下来两句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这既实指明丽的江南山水,又隐喻了双方含泪之态。

4.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写对6个,得2分,写对3个得1分)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

5.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中考古诗词赏析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

内容摘要:1.提炼诗歌主题 2. 融入诗歌意境

3. 赏析诗歌手法 4. 品评诗歌语言

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词、元曲、清诗等,其中又以唐诗、宋词为重点。

分析考标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结合对近几年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

考点精析

一、赏析古诗词中的形象

诗歌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它包括人物形象(它又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与物象。赏析古典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二、体味古诗词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言志的外壳,也是诗歌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鉴赏和评价。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练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面来进行。

三、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四、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命题特点?

一、命题材料

总体来说,主要是以唐宋诗词为素材进行考查,尤以唐诗为最。从内容上来说,

山水田园题材最多,忧国忧民题材逐步增加;从思想感情上来说,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从作者方面来说,则多为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诗人词客;从体裁来说,以近体诗为主,尤以绝句为最。

二、题型设计

以简答题为主,填空题和选择题为辅。

三、考查角度

中考命题的考查角度,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

学习策略

鉴于中考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在应试策略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丰富诗词积淀,厚积薄发。

只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才能由量变到质变,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二、明确考标要求,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只有熟悉考试要求,才能学有方向,提高鉴赏训练的针对性。

三、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模式,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

只有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才能提高解题能力。中考试题的题型设置通常有:

问答型,要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综述型,在明确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用“总一分一总”式。先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再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最后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型,通过研读,区分类型,比照两首诗之间的异同点;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等。

解题技巧

一? 聚焦诗眼

——提炼诗歌主题

主题是诗歌的灵魂,因此,阅读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主题。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题材,诗歌的主题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诗眼或词眼窥见诗歌的主题。所谓诗眼或词眼,就是诗词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或关键语句。

究竟诗歌有哪些常用的题材?诗人会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呢?

1.感知题材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江、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2.提炼主题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诗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情、、讽谏情、报国情、伤世情、热爱情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反映人民离乱的痛苦。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2)建功报国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豪迈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抒发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可怜白发生!”

表达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叹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边关思乡。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平静的生活。如:“将军白发征夫泪” 。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仕途失意的苦闷、惜时伤春和青春易逝的伤感。前者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后者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

二? 推理想象

——融入诗歌意境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感是诗的基础,即使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都饱含诗情,显示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阅读诗歌,要善于从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人手,领悟诗歌所言之“志”。而诗歌的情感又是通过特定意象营造特定的意境氛围表现出来的。

1.捕捉意象

试看这样一道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理解何为“意象”?“柳”这一意象有什么内涵?下面就做简单的介绍。?

简单的说,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经作者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

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根本。

所以从意象人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2.列举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上述考题,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此题迎刃而解。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摹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下面列举一些传统意象: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等诗句,大体也是这样的感情。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散出无尽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人王冕《墨梅》)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美好的象征。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永在《雨霖铃》中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李白的“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由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扬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作者叹别的感情。

:刚直气节,积极向上,虚心的象征。在韩愈笔下,笔“高标凌铁严,负色夺春媚。”高洁风姿比秋寒之色严肃、坚贞神态压倒了春天的柔媚。“竹”在清人郑板桥的《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就更是刚直气节的形象写照了。

3.融入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说法是:“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古诗的赏析

这是我一个高一的学姐总结的

对于语文,总结了一下几点

1.古文来说,背经典段落。注意,之,于,以,而用法就行,其他词义大概摸索就行

2.多看书,有时不写在本子上,看一遍就行,留个印象

3.多写作文,练笔就好,像空间日志多写点儿也好(我可是因为这个,作文水平大涨)

4.作文很重要,开头,结尾,考前找段写的比较好的,考试准有用

5.阅读,先记答题格式,(一般人都知道)再就是靠自己。不过,平时多看书,多练笔的正确率占优势

6.书写,尤其是男生的,书写很是问题,没法看,不是不认真,天生就这么草。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5.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

「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标点符号题 答题技巧: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号、引号、破折号、括号、分号、问号)的使用,重点审查这类标点的使用正确性,逐一辨析排除。

7、排序题(语言连贯题)的考查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6-8题)

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验证。

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7、概念词语理解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8、句子理解题

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9、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要点概括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10、推断想象题

答题技巧:找出推断的根据。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三道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1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12.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13.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14.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第I卷答卷用时约40分钟)

第II卷(共114分)

(四)(18分)

15.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或者活用。

16.诗歌鉴赏题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看注解,看题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

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17.名句名篇题

答题技巧:按规定默写,要求写几句就写几句。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写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写。

注意: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严禁空白!

(五)现代文阅读

怎样读懂文学类文章:

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位置,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第三遍主要是核对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题旨。

对于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因其分值高,这一部分基本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成绩的走向,因此,同学们不能丢太多的分。对于这一类题,该如何去做呢,下面结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思路讲解:

18.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思路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

对于此类题,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19.信息筛选性试题思路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0.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

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

文章的整体风格

(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

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

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对景的分析: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侧面的景物的不同特点。

对修辞的理解:抓住修辞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语境来解释用这种修辞的妙处。

21.综合探究题要结合文章本身作答。

总体建议:

★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②如果有选择题,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③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推断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题,一分不能丢。

④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⑤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六)文字表达

★首选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六大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①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语段压缩题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经过及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其次数,其次对,最后是理。

语句扩展题

答题技巧: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例如,2000年高考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

句式仿写题

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注意仿写对象要同类,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句式变换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干要求,变短要先提出主干,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分句;变长要确定陈述对象,将短句按顺序变为修饰语。先写出几个句子,后选出符合要求不出语病的句子作答。

综合改错题

这一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主要参考前面的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

(七)作文

可能还是考"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强调开放与限制并存。

①作文应该是关注“人生、社会、发展”。可能考的话题有如下一些:“面对挑战”“竞争与合作”“沟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与环境”“精神家园的保护”“文化的破坏”。呼唤人才--人才的“要求、定位、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人才要会交际—“沟通”。

②看清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不要自拟标题)还是话题作文

③展开联想:由课内到课外,首先打开思路,为了使文章达到800字的基本要求,做到内容充实,需要充分而恰当地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

由正面写到反面,

由自己写到别人,

由古代写到现代,

由中国写到外国,

由动物写到植物,

由自然界写到人类社会,

由学习写到生活,

由社会活动写到思想认识,

由文学写到艺术,

由体育写到军事,

由凡人写到伟人……

但无论何种联想,都必须注意回到话题中去,扣住话题以免中途“跑题”。

材料运用: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为了做到材料新鲜,建议多使用近几年出现的新人新事。

如十大感动人物、

社会新活材料,

社会方面的、腐败、治安改革等问题,

科技人员方面的盖茨、袁隆平,

自然环境方面的沙尘暴,

高科技方面的基因技术、数码技术,

经济界的人物,

尤其是要结合政治老师列举的典型事例。

对一些过于“新鲜”、评卷老师可能不知道的,要适当地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影响、的时间、地点等大体情况,以免给人捏造之感。

④谋篇要出彩:

开头末句一定要提出论点(起)

二段(承)承上启下用几个问句

三到5段(转)用几个小分论点加例子加分析

6到7段(结)。

开头要引人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⑤文体要固定: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象什么。一般要求写议论文。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意切。写议论文要注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

少写,最好不写深奥的科幻,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

⑥题目要出新:名言为题,比喻为题,设问句为题,数字为题等。

⑦内容要限制: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如乱说教育的不是等),少政治术语,不要单纯发牢骚。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

⑧语言要优美: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

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

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

严禁文白夹杂;

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

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

⑨细节要生动:一定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

⑩小处要留心:题目不要忘记写(3分);字数要达到(10字1分)写满作文纸;字迹要工整(3个错别字1分);卷面要整洁(可扣3分),不写出格字,不写连笔字,标点规范。

常用增加文句式提示:

1、对称句:两两相对,相同或相反,不一定字数相同(如白天-黑夜、山上-山下、春天-秋天……)

2、设句:通过对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用设复句构成,所以称为“设句”。

3、“名言+阐释+例证”句式

4、排比短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等

不是我答的 ,,是我给你复制的 看看能不能帮到你。。

关于古诗词选择题.

? 寒期间,同学们会重新复习、赏析、背诵我们所学过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做到温故知新,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中考古诗词赏析题的命题重点

本市中考所选古诗词主要是课本所学篇目,考查内容一般包括:作品涉及的常识的记忆,词语的理解,对内容的感知、形象和意境的感受、作品主旨和感情基调的把握、语言的品味,以及对表达技巧的认识。从题型上看,为客观题,即选择题。

二、掌握各考点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一)常识的记忆,词语的理解

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一些古代文化、古代汉语的内容,对于这些知识,同学们需要认真积累,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阅读、鉴赏古诗词的重要基础。例如: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汉家大将指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的封常清;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田园寥落干戈后,干戈是两种古代兵器,这里指代战争;吊影分为千里雁,古代以雁行比喻兄弟,兄弟千里相望,所以称千里雁;还有:沙场指战场,角是军中所吹号角,秋蓬,秋天的蓬草,比喻游子漂泊异乡,南冠指俘虏等。

古文化还包括节气、官职、地名等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这些积累对加快理解诗词内容非常重要,也是形成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

例题解析: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军乐的雄壮。这里描绘了沙场征战的场面。

解析:八百里是牛的名字,不是说行军的速度。将秋点兵理解为沙场征战的场面也是错误的。

2、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句是说: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解析: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是夸张的手法,极言塔之高,而不是寻找高高的塔。

3、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写柳,写雨后柳色很美,为本诗抑郁的色调添加了一抹亮色。

解析:上述赏析是错误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从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到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二)对内容的感知、形象和意境的感受

正确理解并鉴赏诗词,需要整体把握其内容,包括具体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主要等,并结合作家身世、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进一步体会、感受。我们要从诗人所描写的人、事、情中,感受诗人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融合,创造出的一个画面、一种氛围,感悟诗歌中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性的再现。如果作者引用典故或使用修辞,则需我们准确掌握,不可望文生义。

例题解析:

1、对李商隐《无题》这首诗内容及意境的分析: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解析: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经典之作。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需要我们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李商隐虽然终身潦倒,但无被贬谪的经历,所以上面的鉴赏是错误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洲出猎》)诗句是说诗人要在打猎过程中,展示自己高超的射术,拉满弓弦,向西北方向射去。

解析:这首词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的第二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略。这里借指自西北来犯的西夏军队。作者运用典故,表明他抗敌立功的雄心壮志,而非展示自己高超的'射术。

3、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句流露出作者抑郁不平的感慨,一个壮志难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这句话是对的。醉里挑灯看剑,只六个字,却用了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词,塑造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潜台词,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三)作品主旨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每首诗都有它不同的主题,都蕴藏着不同的情感。我们读诗,要了解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追随作者的思路,理解其写作意图。在把握和分析中,应特别注意诗人的情感是赞颂的还是批评的;是亲近的还是疏远的;是慷慨的还是委婉的;是个人的还是大家的等等。

例题解析:

1、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人听说双溪景色还不错,游赏心切,打算去双溪泛舟,欣赏美景。

解析:李清照《武陵春》是她寄居浙江金华时所写。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词的上阕侧重从外在的行为形象具体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阕一转,另辟蹊径,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词人也曾产生了去泛舟的念头,但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也拟和下句只恐双溪舴艋舟中只恐等虚字把词人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悲凉、压抑感,在无尽的时空面前的渺小、孤独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

解析:赏析是正确的。《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跟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均不被纳,失意郁闷,因登幽州台,写下此诗。其中古人来者分别指像燕昭王那样能礼贤下士的古代明君和后来的贤明君主。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又从天地入手,表达孤独、寂寞、凄凉之情。全诗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3、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例、对刘禹锡《秋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第一句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B、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天气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C、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决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D、诗的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

解析:本诗写诗人对秋天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没有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答案选B。

4、把实指性内容理解为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两句的意图是赞美梅花坚贞不渝的高尚品格。

解析:本词作者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而非为了赞美梅花。

5、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例、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君子于役》)诗句细腻地表达了思夫之妇对丈夫没有归期的无奈,只盼望他在外面不受饥渴。表现了思妇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的理解。

解析:诗中思妇将无奈的思念化作对丈夫深情的祝愿,并非是她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的理解。苟无饥渴是她在无奈中的寄托。当时社会战争频仍,徭役繁重,丁壮被迫长期在外从事征役,不能跟家人团聚,民不聊生,人民对此极为不满。《君子于役》抒发了他们对统治阶级的怨恨及内心的悲伤。这首诗歌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

热身训练

1、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昂扬的斗志和极高的兴致,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

B、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酒酣承接上片记叙出猎盛况,猎后开怀畅饮;胸胆尚开张启下,引出作者希望御侮守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D、会挽雕弓如满月中的一个会字,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2、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3、对李白《渡荆门送别》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描绘的景象,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势来。

B、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4、对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诗的首联写洞庭湖,极开朗、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B、诗的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实写湖。前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而后句的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C、诗的尾联的垂钓者是眼前实景,洞庭湖边有许多垂杆钓鱼的人,指闲居的隐士。

D、全诗描绘了一幅境界宏阔的洞庭秋景图,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求张丞相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5、对陶渊明《饮酒》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A、此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B、心远地自偏具有哲理性: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

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参考答案

1、C2、D3、C4、C5、B

帮我出10篇诗词鉴赏题

D

虽然根据历史背景分析,当时诗人的确是被排挤出塞,但本诗中只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可以约略看出作者有些失落的心境。

很快第三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又让作者高兴振作起来,虽然身

处逆境,可是天地开阔,好男儿何处不成就一番事业功名,报效国家。

到了最后一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已是平常心,可见作者心胸开阔,意境高远,雅量高致。

如何鉴赏古诗词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1)C

(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思,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一向:一晌,一会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

B. 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等闲离别”——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

C. “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借酒浇愁,聊以自遣。

D. 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

(2)本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与晏殊另一首《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分别从景物选取与情感抒发的特点上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 (1)C

(2)①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②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更”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1)C项,“酒筵歌席”并非是“饯别的宴席”,并且“莫辞频”的“频”是“频繁”的意思,意即不要推辞酒筵歌席举行的频繁,不是“频频举杯”。故选C。

(2)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注意从“景物选取”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去赏析诗句,例如从景物角度,题干所给的两句诗句,要注意从景物描写意象的大小上去分析和作答。从情感上要注意把握抒情的情感特点上去区分,何为情感特点,例如抒发强烈的悲痛之情和委婉缠绵的伤痛之情,是有区别的,考生要注意认真思考和区分。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②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更”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①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②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③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 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解析分析(1)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故选项D。

(2)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等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抓住核心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问题一:如何赏析古诗? (1)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舰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内容、思想情感

(一)、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

问题二: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②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③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⑤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⑥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⑦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2、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

问题三:如何对古诗词赏析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关于积累,同学们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关于技巧我就以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第16题为例谈几点。此题就是考察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的题目。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

一、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所以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这些是鉴赏古诗词首先须考虑的问题,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初读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南宋非常懦弱,偏安一隅。戴复古就生于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人以廉称少,官从辟奏多的靡靡不振的南宋。其父戴敏愿山野吟诗而终身布衣不仕,名重当时。戴复古自晓事起便遂笃意古律。笃意古律,在台州海边一隅肯定缺少视角纵深,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复古先生咬咬牙,离开了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的故乡,迈开沉重的脚步,开始了他遥遥无期的漂泊旅程,一走就是50年。戴复古的漂泊,从他第一步起就充满深深的忧愁。面对麦麦少朝充食,松明夜当灯,老妪逢人哭,吾儿死谢陵的同胞,诗人激动了!诗人愤怒了!诗人流泪了!是汉子要拍案而起,是匹夫要高歌直前!带上这份冲动,诗人无法掷投梭标,无法谋略救国,且以他泣国哀民的诗文呵护疮痍的山河,一抒心中之豪情,一吐胸头之块垒。

二、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中国古代的诗歌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所以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诗歌中的情往往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问题四: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谋篇布局、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塑造形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等方而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赏,即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感受、理解、鉴定和欣赏,并作出自己的评判。

2.选择题。给出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若干选项,要求选出鉴赏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有时也用多选的形式。这种题型通常与其他考点一起考查。

3.填空题。要求填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或作用。

在平时的学习和圳练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总结和归纳古代诗歌常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只有把占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的条日和作用熟记于心,做题时才能做到准确迁移。例如,2010?浙江卷考查的是王安石的《定林》,其第一小题是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只要平时在诗歌的修辞手法方面做了充足的储备,并准确地运用迁移的方法,孰不难看出诗句中的五和月运用的是拟人手法,都是以人写物.赋予了五和月以人的情感。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设题和答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平时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总结这些规律,并进一步归纳出基本的答题模式。这样,考试时就可套用模式,从而省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出了意象(特点).表现(抒发、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例如,2010?山东卷考查的是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解答此题时,就可以套用 上述的基本答题模式;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风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审清题干要求,精心设计答案

试题中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设问是多种多样的,做题时要仔细审题,明确问的是是什么,是为什么,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要根据问题作答。作答时也要尽可能地使用诗歌的原字原词.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稍微加以改造(即意释),同时要适当使用鉴赏术语,力求语言准确、优美、生动。例如,2010?全国卷I考查的是刘孝绰的《咏索蝶诗》,其第二小题第二问是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题干的要求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未要求分析为什么。因此,做题时只要答出托物言志就可以得分。再如,2010?天津卷考查的是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同一首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一般情况下也有多种。因此,在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立足于全篇,从整体上把握,要弄明白全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哪此又是主要的;要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于法等多个角度明确所运用的表i^技巧。这样.在做题时,才会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例如.2010?安徽卷考查的是杜甫的《岁暮》,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仔细分析全诗,可以看出本诗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叙进、捕写;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直抒胸臆;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借代、用典等,表述时根据题甘要求抓住最重要的点解答即可。考点分析考点一:表达方式

所谓表达方式,就是为了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于段。诗歌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说明般不用。

考点二: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等。

考点三: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就是诗人为了使表达收到准确并具有感染力的效果而运用的语言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古代诗歌常川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

感、对偶、排比等。......>>

问题五:考试中怎样赏析古诗词 主要是靠感觉和想象,

当然最直接的是一些提示意象的词语,会提示你是什么离别、思乡、闺怨。。。。之类的。。。

高中这些复习古诗词鉴赏的时候 见得题多了 你就经验丰富了

答这种题的得分技巧是――――要答对点 ;如果没对的话――――就要多写点东西;

如果你既没答对点又写的少――――悲剧!!!

2008初中古诗词鉴赏60首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 “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 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 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 可以是悲境, 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 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 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 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 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 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 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 喜。 同时, 通过读, 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 (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 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 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 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 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 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 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 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 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 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 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 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 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 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 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 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 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 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 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 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 《春思》 中“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 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 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 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 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 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 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 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 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 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 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 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 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 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句, 诗人调动听觉、 视觉组织了“秋风”、 “高天”、 “猿啸”、 “沙渚”、 “江 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 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 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 我们把这些词语 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 “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 “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 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 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如“又”是“再一次” 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 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 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 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 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 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 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 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 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 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 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 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 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 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 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 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 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 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 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 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 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 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 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 感情,而是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 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 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 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 情; 闺怨诗, 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 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 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 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 年高考说明》 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 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 程度上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 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 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们一点帮助。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 以眉喻月, 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 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往往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 “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 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 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 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 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 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 58 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 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 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 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 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

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 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 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 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 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 光。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 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 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 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 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 本诗与 《石头城》 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 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 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 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 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 没有直接外露, 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 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 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 《春思》 亦是一例, 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 “秦桑”写为“低绿”, 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 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 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 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 (斜阳返照) 宁静详和, 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 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 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 “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 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 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 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 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 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 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 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 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 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 胜的感伤。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 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 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 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 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 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 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 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 “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 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 双燕孤飞, 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 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 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 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 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 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句, 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 驰骋闲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 描绘出一幅幅美景: “赤如赭”的“荒村”、 “落 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 ——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 情感,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 州”与“关河梦”句相应, 目的在于构成对照, 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 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 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 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 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 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 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 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 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 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就这样,望纳

怎样才能找到古诗词赏析的选择题?

正确答案: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颜延之的儿子颜竣人贵位重,颜延之对于儿子所送给他的财物等等,一律都不接受。他们仍身穿粗陋的布衣,住在茅草房里,清贫地生活,一如往昔。平时,颜延之经常乘坐由羸弱的老牛拉着的破车,有时,在街上碰见颜竣的开路卫队仪仗,就马上躲藏在路边。颜延之还经常对儿子颜竣说:“我平生都不喜欢看见身居要位的重要人物,今天不幸的是我看见了你。”颜竣要兴建自己的宅邸,颜延之对他说:“好好地盖房子,不要让后代耻笑你笨拙无能。”颜延之曾经在某天早上前去看望儿子颜竣,看见前来求见他的宾客、下属们挤满了屋子,可是颜竣却还没有起床。颜延之见状,勃然大怒,说:“你是出身于粪土之中的人,好不容易升到了云霄之上,就立刻骄横傲慢到如此地步,你怎么能够持久呢?”

鲁国的子高去赵国。赵胜门下食客有雏文,季节,他们和子高十分要好。等到他回鲁国时,和那些老朋友道别,已经好了,雏文,季节流泪,子高只是拱拱手而已。分开上路了,他徒弟问他:“您和这二位公子要好,彼此舍不得,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才能见面,这真让人伤心;而您高声说话,这不是不好的吗?”子高说:“开始,我认为他俩是大丈夫,可现在不觉得了。人生有许多志向。”他徒弟说:“虽然这样,可他们哭了呀!”子高说:“这二人,是好人,有仁慈的心肠,可是在决断方面,就不够了。”

牛弘性格宽厚,对学习专心致志,虽然工作既多又忙,但仍然书不离手。牛弘的弟弟牛弼喜欢酗酒,有一次他喝醉了用箭杀死了牛弘拉车的牛。牛弘回家后,牛弘的妻子上前告诉他说:“小叔用箭把牛杀死了。”牛弘听了,并没有奇怪而问原因,直接回答说:“做成牛肉干吧。”他坐下后,妻子又说:“小叔用箭把牛杀死,这是很奇怪的事啊。”牛弘说:“知道了。”他的脸色和平常一样,并没有停止读书。

王欢字君厚,是乐陵(这个地方的)人。安于贫困的现状而喜欢学习,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经营自己家的产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中的句子。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米的储蓄,心意却一如既往。他的妻子担心这件事,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坚守他的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象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象点燃蜡烛的光亮。(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希望有车马乘坐,穿又轻又暖的皮袍,而且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过得安逸,让所有朋友信任,使年轻的人怀念."

魏文侯是战国时魏国国君,有一次,他与掌管山泽的官约定打猎。这天,喝着洒十分快乐,天又下雨。魏文侯将出去,左右的人说:"今天饮洒兴致正高,天又下雨,您要去哪儿呢?"魏文侯说:"我与掌管山泽的官约好打猎,现在虽然非常快乐,但怎幺能不为了约定而会面呢?"于是冒雨前往,自己亲自向掌管山泽的官宣布取消打猎。

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博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谈不上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只有您对而我不对呢?”墨子说:“现在有一处失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它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人的意愿。”墨子先生说:“我也是赞成我的理念,而不赞成您的理念。”

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桂树一棵。桂树上有一天有关关叫的声音,便看它,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小杯子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它们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房屋的)主人玩笑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 (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鸟卵,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某人(屋主)的童仆抓走了。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居住在茂密的树林栖息呢,托付身体不是(合适的)地方,才被奴仆屈辱而死。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打交道的时候,绝对不拿私事找他帮忙。后来田雪龛被罢了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身上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把身上所带的钱的一半给了他。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非常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有在山上打猎的,射死雄鸡留下雌鸡,所以问他什么缘故,说:“留下雌鸡招来雄鸡,射死雌的雄鸡就飞扬了。”几个月后,雌的果然招来一头雄鸡,猎手又射死它,这样几年,得到许多雄鸡。一天雌鸡跟着猎手回家,把头撞在庭前香案上死了,竟然没有留下后代。有人说:“人没有不爱自己的配偶的,鸟也是这样。猎户的计策虽然狡猾,而雌鸡的报复就更加惨了。

献县的一个县官,对待下属官吏及差役极有恩德。县官死后,家属还在官府,官吏和差役没有一个去慰问的。勉强喊了几人来,都面目凶恶地对着她,不再向早些一样。夫人愤怒,十分悲伤地在灵柩前哭,累了就打瞌睡。迷糊中见县令对自己说:“这般人没良心,这是他们的本性。我希望他们感谢我的恩德已经错了,你责怪他们违背恩德,不又错了吗?”她忽然醒来,于是不再埋怨责怪了。

李密,西晋武阳人,字令伯。年轻时失去父亲,母亲再嫁,姓刘的祖母收养了他。年轻时在蜀国当官,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待陪皇太子读书的官员,不领命令,有人怀疑他不想归降晋国,武帝派人三番两次催促他,于是他上书,他的文章说:臣子李密今年四十四岁,刘祖母九十六岁,这是臣子我为皇上效力的日子还很长,侍奉刘祖母的日子短。其中的话诚恳而且凄凉。晋武帝同情他。刘氏死后,才到京城担任职务。

孟子很小的时候,一天东边有一户人家杀猪。孟子不知道那一户人家为什么要杀猪,就问他的母亲。孟母没多想就说:“杀了猪给你吃肉呀。”刚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在心里数说着自己:“我怀着孟子以来,坐席不端正我不坐,割肉不周正我不吃,从孟子还是胎儿的时候我就让他受良好的教育,现在孟子初识人事,我怎么就欺骗他呢?这是教他说话不讲信用啊。”于是,尽管当时家里很穷,孟母还是去东边杀猪的那户人家买了些肉回来给孟子吃,表明不欺骗儿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等他离开,他的朋友才来。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时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先离开了。客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等到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著小孩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觉得惭愧,忙下车前来想拉拉陈元方。陈元方走入家门不再理他。

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所有食客高声附.鲍家男子年龄二十岁,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种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吗?”

宋国有一善于做使手不皲裂的药的人,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有一个)外地人听说这件事,希望用一百两银子买这个药方。(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道:“我们世世代漂洗,(至今)也不过挣几两银子。现在卖药方可得一百两银子,让(我们)卖给他吧。”外地人得到了药方,用以到吴国国王那自荐。(正值)越国(对吴国)发难,吴国国王派他为(抗越)将领。冬天跟越国人水战,杀得越国人大败,(吴国国王)分了块地封他为诸侯。可以治疗皲裂的药方就一个,有的用它得到封地,有的(不过)用它(使自己)不再(终生)从事漂洗,那是因为用在的地方不同。感: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重视知识产权,而现在却总是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指责我们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呢?真是给我们的祖先丢脸啊!这说明什么?说明现今的我们穷、落后!一张小小的治疗皲裂的药方就值百金,廿年前,谁出的起;今天,有几个人舍得出!要想不被别人指责,光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没有用的,最根本的是要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而这又需要知识和人才。

有个人将不死的药献给楚王,通报官拿着要往来历走,宫中的(一个)官员问道:“可以吃吗?”回答说:“可以。”(宫中的这个官员)因此抢过药来吃了。国王大怒,派人杀宫中的那官员,宫中的那官员让人对国王说:“我问通报官是否可以吃他说可以,我所以就吃了,我应该是没有罪的,有罪的应该是通报官。况且那客人所献的是不死的药,我吃了因此王杀我,这就是死药啊,那就是客欺骗国王啊。那么杀没有罪的臣,就证明了别人是欺骗国王你啊,不如免我无罪。”国王于是没有杀他。

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仍然是一个子都没有错。大家都非常惊讶。他记忆力强能默默记住竟到这种地步。

李广出雁门关进击匈奴。匈奴的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活着带来。”匈奴的骑兵抓住了李广,李广当时受伤很重,他们把李广放在两马中间,结个大网,让李广躺卧在里面。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斜眼比瞥见他的身旁有一个胡人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腾空跨上那胡人少年的马,一边乘势推落少年,一边取过他的弓,鞭马向南飞奔。跑了几十里,重新追上自己败余的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语文高中古诗鉴赏怎么回答?给个大体的脉络

古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五方面重点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其他方法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还要注意:

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要学会写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这要看试题的指向。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例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的不满,或对。。。。。寄予。。。。 的愿望。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设置错误的方法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古诗鉴赏题10大解题规律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亮。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