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赏析 古文赏析

含有罗敷的古诗_写罗敷的诗句

tamoadmin 2024-08-31 人已围观

简介1.陌上桑这道诗釆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2.解密邯郸美女“罗敷”3.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写艺术4.陌上桑是如何塑造罗敷形象的5.古诗中虚写的诗句6.五言古诗大全 要越多越好。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2、《清平调词三首》(唐)李白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

1.陌上桑这道诗釆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2.解密邯郸美女“罗敷”

3.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写艺术

4.陌上桑是如何塑造罗敷形象的

5.古诗中虚写的诗句

6.五言古诗大全 要越多越好。

含有罗敷的古诗_写罗敷的诗句

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2、《清平调词三首》(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陌上桑》(两汉)乐府诗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早晴至报恩山寺》(宋)文同

山石馋馋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落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陌上桑这道诗釆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秦罗敷是《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其中都出现了的人物,发生在汉末至三国时期。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喜剧性的叙事诗。 它写一个名叫秦罗敷的美女在城南隅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 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通。《陌上桑》 的母题渊源甚远。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 们便纷纷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由于 桑之处女子很多,所以,其地也往往成为男女恋爱的场所,《诗经》中所吟咏的“桑间 濮上”之地,便是如此。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有关桑女的传说故事,其中的一个主要 母题,就是一过路男子向一桑女子求爱。上古的大禹涂山女传说,春秋的解居父传说, 鲁国的秋胡妻传说等等,都是具有这种母题的故事。《陌上桑》则是这一母题在汉代的 变奏(辛延年的《羽林郎》其实也是这一母题的变奏)。不过,和前此的具有这一母题 的传说故事相比,《陌上桑》更富于浪漫性和诙谐性,体现了汉代文学的长足进步。 《陌上桑》的浪漫性,主要表现在诗歌前半部对于罗敷美丽的描写方面。秦罗敷似是汉 代美女的通称,比如在稍后的《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母要为儿子再娶的,就是 “可怜体无比”的“东家贤女”秦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当然不会是同一个 人。《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漂亮非同一般: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 对罗敷的美丽,作者没有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描写人们见了罗敷以后的种种失 态来间接表现的,这和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过描写那些特洛伊长老们见了海伦以 后的惊奇与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绝世之美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罗敷的美丽,即使行者、 少年、耕者、锄者们惊羡不已,也使路过的使君立马踟蹰,这似乎会引向一个邂逅的浪 漫故事(如《诗经》里所经常表现的那样)。但此诗作者却无意于如此表现,毋宁说, 他是希望用爱来否定浪漫爱的。因此,在罗敷断然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为由拒绝使君的求爱以后,诗歌转入了罗敷对于丈夫的夸耀: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间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 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从丈夫的打扮之豪华讲到身份之高贵,从相貌之英俊讲到风度之翩翩,极尽夸 张之能事。作者的意图,在于让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可以想象,当一 心以为艳遇之将至的使君不仅受到罗敷“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严词拒绝,而且 还听到罗敷的夫婿在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各方面都胜过自己时,他该是如何的狼 狈! 这篇作品既满足一般人喜爱美丽女子和浪漫故事的心理,又不在这方面过分展开, 以顺合社会的正统道德观;同时,在以夫妻关系的爱否定邂逅的浪漫爱时,又避免 了枯燥无趣的道德说教,和破坏和谐气氛的严重结果(如“秋胡戏妻”故事中秋胡妻的 愤而自杀)。它以浪漫性的描写开始,以诙谐性的喜剧结束,所以得到人们普遍的欣赏。 《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大诗人如曹植、陆机、杜甫、白居易 等都莫不为之醉心倾倒,不少人写过对此诗的模拟之作。 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 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及 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说: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 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一本“时”下有“人”字)伤之。为诗云尔。 此序是汉以后人的语气,倘作序者并非诗的作者,则此诗很可能原是民间创作,后 来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才成为徐陵所录的定本的,而作序的人,也可能就是加工者。全 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 的长篇叙事诗。

解密邯郸美女“罗敷”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写艺术

解密邯郸美女“罗敷”

陈正 文╱图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春游罗敷谭》,细致形象的描绘了邯郸当地名胜“罗敷潭”的美景,使人回味无穷。

“魏晋南北朝前大量描述‘罗敷’美女的诗歌,但‘诗仙’李白的诗,是目前能考证的第一首实地踏访而至有感而发的诗歌,侧面证实了‘罗敷’出自邯郸。”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赵文化研究所主任侯京生说。

历史上“罗敷”确有其原型,真实存在

作为邯郸地方文化专家,侯京生教授曾专门做过关于罗敷的课题,他认为历史上美女“罗敷”确有其原型,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侯京生教授讲述,罗敷,最早出自汉乐府《桑》,宋代的时候被收入《乐府诗集》中。关于罗敷的诗歌很多,相关题材的多首诗歌所言罗敷的结局不尽相同,但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仍是古辞《陌上桑》。

罗敷出于乐府古辞《陌上桑三解》中。《陌上桑三解》又叫《艳歌罗敷行》。崔豹在《古今注》中认为,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莫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从崔豹的注解中,似乎告诉我们,罗敷无疑应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的姓名、家世及夫婿的姓名职务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从诗歌中人物的对话、身份来判断,罗敷确有其原型。”

邯郸学院党委宣传部长、教授,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广也十分认同罗敷确有原型的观点,李广教授表示“罗敷”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有文学创作上的升华,但她可以说是邯郸美女的“代表”。虽为一名民女,却以热爱生活、不慕权势、忠于爱情、刚柔兼济、貌心同合的美丽形象而征服了历史,罗敷的美是一种高尚的美,是一种坚贞的美,是人们所追求的那种最为崇高的美。

美女“罗敷”究竟是那个朝代的人

崔豹《古今注》中的赵王,究竟是战国时期的赵王?还是汉代的赵王?侯京生教授认为实在无从考察。就故事而言,历来研究者会追溯到《列女传》中“秋胡戏妻”等故事。汉代还有一篇与这篇主题相同的乐府《羽林郎》,叙述权贵的豪奴调戏一位“当垆”的“胡女”,遭到“胡女”的严正拒绝。

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西晋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人。晋惠帝时官至太子太傅丞。《古今注》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具体内容,可以从它的八个分类略知大概。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

侯京生教授讲述,学术界有研究者指出,“罗敷”诗中提到的“倭坠髻”是东汉京城一带最流行的发型,是“盘桓髻”的改进,发髻偏坠一旁,犹如骑士的坠马一般,更显佻巧和妩媚。我国妇女以带耳环为美,而耳环作为妇女的装饰品是从东汉开始的,罗敷以明珠作耳环,湘绮及紫绮为衣裳.都是东汉时期的时髦妆扮,由此推论罗敷生活在东汉时期。

在侯京生看来,这种推测之辞是站不住脚的。从考古资料来看,穿耳的习俗,最迟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形成。红山文化即有玉蛇耳坠,说耳环起自东汉根据不足。也有人认为,耳环成为普遍的风气,则是在宋元时期,且是受辽的影响。所以仅从发型、配饰判断罗敷的生活年代,有些牵强。

作为生活在西晋的崔豹无疑与罗敷的时代更接近,而最早的关于罗敷的诗题仍以南北朝为始。根据古辞中罗敷的华丽穿戴,侯京生教授认为,作为赵地女子,她的这种生活只能是在战汉时期的繁华都市邯郸。

美女“罗敷“的家乡是在邯郸吗?

侯京生教授表示,对于罗敷的原型所在地,学术界有些争论,一些诗词中提到罗敷生活在“渭水”旁,那就应该是如今的陕西西安一带,而且在陕西省华阴市至今还有一个镇,名为“罗敷镇”。但在历代的注释里,罗敷一般被认为是赵国女子,生活在赵国都城邯郸城,今邯郸市邯郸县三棱乡姜窑村。

对此侯京生教授考证,《乐府诗集》中有《陌上桑》、《艳歌行》、《桑子》等多达45首古辞中并没有对罗敷地点作出明确的交代,除了崔豹的《古今注》,明确表述罗敷是邯郸人的诗歌还有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沈约的《日出东南隅》篇,并与丛台联系在一起,所谓“朝日出邯郸,照我丛台端”,也完成了从史学到文学的形象转换。

邯郸当地著名风景区“罗敷潭”也佐证了罗敷出自邯郸,罗敷潭位于古石龙旅游区龙兴寺之西南侧,原名“卧龙潭”,潭边径石林立。当地相传古代美女秦罗敷不畏,投潭殉节。乡亲们为纪念罗敷,改“卧龙潭”为罗敷潭。据《邯郸县志》载:“相传夏季每有白气起于潭中,上达天际,历久不散,如龙之吸水”。

李广教授表示,明代文献中有关于“罗敷潭”的明确地理位置记载,当地也广泛流传罗敷的传说,古代邯郸地区气候温润,十分适合种植桑树,养殖桑蚕,而根据资料显示在本世纪60年代前,当地大片桑林仍是随处可见,罗敷的职业是“桑女”,出自古邯郸城符合当地的历史传承和自然环境。

唐代“诗仙”李白的诗中,明确踏访的也是邯郸的“罗敷潭”。侯京生教授认为,虽然《游罗敷潭》一诗并未收录在李白流传下来的诗集中,但李白游历的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前后,此时李白的弟弟正在邯郸一带做县令,李白探亲之余踏访“罗敷潭”,确有可能。

罗敷应成为邯郸城市的形象大使

李广教授认为,燕赵自古多豪杰,而邯郸自古出美女。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之十二曰“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乾隆皇帝南巡至邯郸,写诗《七古?邯郸行》赞叹:“邯郸古来佳丽地,征歌选舞掐银筝。邯郸城中富蚕作,蚕月条桑绿荫弱。”

邯郸,自古就是佳丽之地,人杰地灵,美女如云,罗敷可以说是邯郸美女的一个代表。

而侯京生教授更是表示,罗敷应该成为当代邯郸城市的旅游形象大使。

罗敷不仅是邯郸地区具有广泛传说影响的古代美女形象,本身也代表了勤劳、坚贞、机智的正面品质,而且经过南北朝至唐代的不断文学创造,艺术升华,罗敷在全国范围内更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相关链接:邯郸县有关罗敷的传说很多,据说,罗敷出生在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祖父秦义合,一生务农,性情耿直。父亲秦敏,能歌善舞、颇有文才,后参军殉国。母亲是附近黄窑村的张门之女。罗敷兄妹三人,哥秦宝、姐秦莲,罗敷小名小英。

10岁那年,家遭洪水冲刷,搬至西岗卧龙岗上,在五龙庙的西厢居住,庙中尼姑见小英聪明伶俐,便收其为徒,起名“罗敷”。

罗敷长至韶华之年,与乡邻村民王仁相爱,二人两小无猜、相亲相爱。不久,边关紧急,王仁戎边,别前与罗敷互赠琴剑,相定终身。后王仁成为赵王迁的御前大臣,赵王迁贪恋罗敷美貌欲强纳之,罗敷誓死不从,被赵王迁追至黑龙潭时,悲愤至极,为保自己清白,只能沉潭遗恨、扑潭而亡。终于升华为一对并蒂莲花而留名于世,传说以凄婉的悲剧结束。

至今,姜窑村仍有罗敷的遗迹,像五龙庙、龙兴寺、卧龙坡、龙井、老鼋坑、断石桥、落凤坡、医家池、罗敷潭、罗敷崖、赵王跑马场、桑园、赵王思女阁、李白亭、李白路等名胜古迹。

陌上桑是如何塑造罗敷形象的

1.举例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2.诗歌中的虚写、实写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 画家作画很讲究虚实笔法的运用。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

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

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 ”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避实就虚的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诗人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短短九个字,就形象而生动地把愁之繁多,愁之无尽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化实为虚,虚实相生,使愁在李清照的词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繁重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长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是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本来不易表现的愁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是那么形态万千,生动感人,让人浮想联翩?这都得益于虚笔的运用。 音乐也是难以表现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这是描写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但这个困难在白居易的笔下似乎不存在。 音乐在他的笔下是那样美妙神奇,生动感人,读他的《琵琶行》,仿佛亲临音乐的殿堂。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呢?他用的也是避实就虚的手法。 《琵琶行》里有一段精彩的音乐描写。

琵琶女的琵琶声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不正面描写音乐,而是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来形容。

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 嘈嘈切切交错着,就好象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

一会儿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走;一会儿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该被折断了似的,声音凝结休止了。

但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以无声写有声,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悠长的回味,这正是虚笔的特殊艺术效果。 虚笔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艺术效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笔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的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诗歌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

3.古诗中什么是虚写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4.古诗中何为虚写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用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实写的现实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这种虚实并写的手法使作者虚写与实写的两种思想感情之间构成一种对比和反衬,从而使这两种思想感情都得到了更加强烈和充分的表现。与分别单独描写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的写法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首词中所用的虚实并写(以虚为主)、正反相衬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巧妙、十分有力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5.随笔作文:浅议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浅谈古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分享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也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而艺术手法赏析题则是古诗词阅读鉴赏题中的必考题,

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诗词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或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种景或物上,

通过对景或物的描写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梅、兰、菊、竹、苍松、翠柳、黄河、边塞、明月、清风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李白的《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借“浮云”“落日”的情态,抒发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离情别绪。

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

6.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

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

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

7.古诗词鉴赏凉州词张籍对比和虚实艺术手法的简要分析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古诗中虚写的诗句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之极。全诗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但坐观敷 ,写罗敷的美貌。第二部分从使君从南来;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部分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部分,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部分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部分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部分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部分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第一部分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用间接的、动静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五言古诗大全 要越多越好。

1. 关于虚写的诗句是

关于虚写的诗句是 1.古诗中什么是虚写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2.关于虚实的诗句

的《沁园春 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虚实结合的诗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陈陶的《陇西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虚实结合的词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等.

3.虚写的句子

实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虚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

实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虚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关于古诗赏析:实写和虚写的区别

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所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5.古诗中何为虚写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用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实写的现实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这种虚实并写的手法使作者虚写与实写的两种思想感情之间构成一种对比和反衬,从而使这两种思想感情都得到了更加强烈和充分的表现。与分别单独描写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的写法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首词中所用的虚实并写(以虚为主)、正反相衬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巧妙、十分有力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观刈麦

诗人:白居易 朝代: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望岳

诗人: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七步诗

诗人:曹植 朝代:魏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 朝代: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饮酒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咏荆轲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如满意请纳

参考资料:

有可能是重复的,敬请谅解!